本文是【大鹏说《通鉴》之67】
三国时代,能被曹操真心看得上并倾心结纳的英雄不多。
曹操虽然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且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更可以理解为是你死我活的酒后真言。毕竟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玄德和我孟德都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只能活一个。所以,曹操尽管很欣赏刘备,但一直在寻找机会或明或暗的剁掉大耳贼。
大鹏以为,曹操真正对得上眼的,只有两个人,这两个还是三分天下敌方阵营的大将和头领。
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孙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又一次被曹操打得妻离子散、落荒而逃,二弟关羽都被绑了。不论是降汉还是降曹,关羽总归是成为曹操的俘虏。就算是降汉,人家曹操也是代表大汉王朝的丞相嘛。
曹操对关羽恩遇甚厚,远在张辽诸人之上。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重加赏赐”一语,足可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赐金、下马赐银”、“美女十名,赠袍赐马”绝非文人虚词。物质激励还不算,更有“汉寿亭侯”的加官进爵。等到关羽不管是因为看中的女人被曹操抢了,还是因为确实是“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要寻找大哥刘备而去。曹操也听之任之,“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操为什么要以一个痴心女子的状态,对从来没有让自己走进他的内心的薄情负心汉关羽如此情深意重,维持这么长的一段虐心苦恋。大鹏先按下不表,接着说曹操对孙吴集团三代目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正月,选择性遗忘赤壁那把火的曹操,又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再次与孙权“会猎于吴”。上次没玩够,这次继续。
孙权只带了七万兵马,竟能与曹操对峙月余。曹操隔江望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不禁仰天长叹:我特么的怎么就生不出孙权这样的小子呢,“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非常希望有个关羽这样的大将,孙权这样的儿子。
为什么?
因为关羽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可以独当一面,三国大将中无论武艺还是战略都几乎无人能出其上,“先主不分兵则以,分兵则用关羽”。
而孙权,少年老成,十六岁便能接掌江东,将父兄打下的基业发扬光大。
关羽和孙权,都是能让主公或者老爹放心的人,曹操身边太缺这样的人,以致他每次只要亲自带小弟们出去砍人,总会有人从背后爆他的菊,迫使他在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就回师平乱。
曹操也曾经有个孙权这样的好儿子。
那是他的长子曹昂。
可惜曹操为了睡张绣的婶子,献出了自己的儿子。曹昂在张绣夜袭曹营之时,为了让老爹先走,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和断后的典韦双双阵亡。“知乎”上一个叫“霍真布鲁兹老爷”的达人曾经无比惋惜的说过,“如果历史可以回头,曹操一定不会去上张绣婶婶的床”。
因为曹操可以放手使用的儿子,当时几乎有且只有曹昂一人。而且曹昂是长子,如果在世,后来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不会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那么久,弄得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最后立的曹丕固然有才干,但玩政治对付汉献帝还行。实现曹操三分归一的远大梦想,也只能做做白日梦罢了。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也很能打。但为了维护曹丕的接班人地位,曹操已经不敢让曹彰去带兵上阵砍人。曹操明白,如果兄弟相残,他曹家只会比孙家、刘家死的更快。虽然这两家地盘没他大,实力没他强,但内部凝聚力还是比他好些。
这就是曹操对关羽痴情不改,对孙权垂涎三尺的原因,他没有一个很好的副手和接班人,去充当曹魏砍人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帮他或坐镇后方,或继承遗志。
所以,可怜的曹操,只能冲着关羽抛媚眼,对着孙权咽口水。
打天下、创事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曹操懂得这些,所以他才如此看重关羽、孙权。但曹操不懂的,而更重要的是,恐怕是江山坐稳、事业做大之后,功劳不能一个人独吞,政权不能一个集团独享。
我们今人的境界和胸怀,应该要比曹操高些、广些。否则,这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真的是白混了。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