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各路诸侯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明面上是匡扶汉室的大汉梦,内心里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小心思。
大家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只不过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成者王侯、败者贼寇虽是典型的结果导向思维,但不同的结果由不同的因素导致。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失败的因素就那么几个。
比如袁绍的胸襟气度。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古代基本上属于现在的北方地区。大部分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前,都会在北方厮杀一番。三国时期也一样,官渡之战是袁绍、曹操为争夺北方主导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胜则整合中原,具备一统天下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败则从此退出逐鹿游戏,在台下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看戏人。
官渡之战的详细经过大家想必都知道,大鹏在此不再赘述,只说战前和战后曹操的两句话。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听说袁绍没有带谋士田丰出征,大喜过望,胸有成竹的断定:袁绍一定会失败。
大战结束后,袁绍向北败退,曹操以少克多,艰难取胜,仍心有余悸的说:如果袁绍在战前使用田丰的计谋,那胜负真的难以预料。
田丰曾经在“【大鹏说《通鉴》】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仅是曹操”中露过一次脸,那次他劝袁绍,趁曹操立足未稳,袭取许都,奉迎天子,号令海内,山寨一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那在官渡之战前,田丰究竟又给袁绍献上了什么计策,让曹操在战后还心有余悸?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大举征讨在徐州的刘备。田丰建议乘机攻击曹操后方,断其后路,与刘备两面夹击曹操,北方可一举而定。袁绍当时被小儿子的病情折磨得神志不清,竟然没有采纳田丰的计策。轻松战胜曹操的机会就这么轻易溜走。
当然,曹操也不是没有担心袁绍渡过黄河,抄其后路。因此对刘备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解决了刘备。
袁绍这时才醒悟过来,想主动进攻曹操。但战机已失,清醒认识到形势变化的田丰这时竭力反对出兵,劝袁绍对内深耕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结交豪杰,训练兵马,大兴屯田,储备粮草;对外时不时派精锐部队去袭扰曹操地界,与其对耗,拖也把曹操给拖死。
袁绍呢,这时像打了鸡血一般,执意渡河与曹操一战定胜负。田丰也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拼死谏诤。结果可想而知,田丰被袁绍扔进大牢。之所以没有砍下脑袋祭旗,就是准备等凯旋之时向田丰炫耀胜利。好小子,你不是说孤不便出兵嘛,现在孤打胜了,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官渡之战的结果不会以袁绍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惨败而归,袁绍不怕见河北(黄河以北)父老,但是却没颜面见被自己关进牢房的田丰。如何对待提出过被事实证明是正确意见的田丰,考验着袁绍的胸襟和气度。
官渡惨败的消息传到监狱后,牢头向田丰表示祝贺:主公没有听从你的意见,现在打了败仗,以后一定会重用先生。
田丰苦笑着摇摇头:主公外貌宽厚,内心却是狭隘猜忌,不会理解我的一片忠心。如果打胜了还好,一高兴还有可能赦免我。但现在输得裤子都要当掉,见到我一定会羞愧难当,妒忌心一发作,我还有活路吗?
田丰看透了袁绍,也看穿了自己的命运。果不其然,在田丰的死对头逢纪的撺掇陷害下,袁绍下令诛杀田丰。
袁绍在决定杀掉田丰之前,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汉高祖刘邦和大臣娄敬的那一段尘封往事,那段往事和自己与田丰的故事高度相似。
西汉刚建国,刘邦不顾山河残破,民力憔悴,决意挟横扫群雄之余威,动员全国军力,北上与匈奴决战。这个举动和袁绍很像,在不该动手的时候偏偏动手。
娄敬拼死力谏,反对出兵,被刘邦戴上镣铐关进监狱。娄敬反对无效,和田丰下狱一样。
刘邦轻敌深入,被围白登,差点就被俘,执意出兵的结果和袁绍官渡惨败也相似。
接下来的剧情就逆转了。狼狈逃回长安的刘邦,在败仗面前清醒下来,不但立即释放了娄敬,还给他加官进爵,更重要的是,听取了娄敬暂且忍下一口气,韬光养晦,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从而获得了数十年、几代人的休养生息时间,为后来汉武帝立威草原、追亡逐北,赢得了时间回旋。
田丰与娄敬,无疑都是他们所在时代的英才。结局的不同,反映出两人所效忠领导人的差距。刘邦是深刻检讨,袁绍则是恼羞成怒。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处理同一类事情的水平,立马显示出袁绍与刘邦的差距在哪里。
袁绍用杀掉田丰的方式,想保住不堪的脸面,但历史的笑声却无情的撕破了他庸碌之辈的面皮。刘邦在娄敬面前丢了面子,但历史却给予了他雄才大略的永远敬意。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