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元年的七月初五,也就是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假借靖难之名,起兵反叛自己的乖侄儿,建文帝朱允文。时隔三年,这个朱棣愣是用自己的六万大军,摆平了侄儿的三十万猛将,迫使建文帝朱允文凭空消失,成就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神秘事件,即建文帝失踪之迷。
我们要有120分的信心,相信朱棣做了永乐皇帝之后,在史书中对自己进行了诸多美化的,功是功,过是过,造了反就要敢认。那么,这朱棣造反又怎么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呢?这个一心想要把皇位留给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的儿子,怎么就成了幕后黑手呢?接下来的分析可能有点儿偏离常识,但是历史本就如此。
这事儿还得从李善长说起。李善长进入幕府之时,也就是朱元璋成为皇帝的五年之前。此人特别精于言辞,自知自己的头头朱元璋原本不过一个放牛的,就顺水推舟把朱元璋往汉高祖刘邦身上推,使朱元璋对这个和自己出身一般的汉高祖刘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李善长,这大老粗朱元璋知不知道刘邦的事情,还真的就不好说。尤其是在李善长的悉心帮助下,这朱元璋不到五年就建立大明,一统天下,自称为皇帝,因此他更崇拜一个人了。这个人当然不是李善长,而是刘邦。李善长给皇帝讲了整个汉朝大事,以为能把朱元璋唬住,结果朱元璋真被唬住了,但是是被刘邦唬住了,几乎就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于是,朱元璋每做一件事儿,都想按刘邦的想法来办。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了朱元璋种下的第一个祸根。建都迁户之事都被说烂了,在这里不是重点,略。说说这朱元璋封建子弟之事。这是跟谁学的?刘邦。按道理这藩王作乱的事情,像李善长这种聪明人,不会不给朱元璋讲。可讲了又如何,朱元璋已经彻底的迷恋上刘邦了,刘邦怎么搞,他就怎么搞,刘邦要分封建制,他就要分封建制。于是,作为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就被自己的父亲大人给分到了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成了手握兵权的燕王。于是,“手握兵权”的燕王,似乎就成了朱棣在日后造反的一个便利工具。尤其是后来被朱棣骗入伙的宁王,手上更是凶兵猛将一大堆,都有谁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都是蒙古族的大汉,为钱卖命,杀人不眨眼的暴徒。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雇佣兵了吧。总之,这朱元璋一意孤行,分封建制,让子嗣重兵在握,自然就成了朱棣造反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祸根,那就要说说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爆脾气了。这脾气不好没关系,这脾气不好就杀人那可就麻烦大了。曾经跟他一起打江山的那帮老兄弟,在他死之前,要么死的死,要么杀的杀,连有点儿优良基因的子孙后代都没留下,能臣强将几乎是绝种了。这就是跟刘邦学歪了,刘邦虽然也在自己死前把能带走的兄弟们都给带走了,但人家想的周全,该留的人,还是留下了。朱元璋可就不一样了,干得太绝。建文帝继位的时候,朝里不论文武,能顶住事儿的帮手愣是一个没有。剩个黄子橙,忠心倒是一片忠心,不过一愣一愣的,尽出的是馊主意。没有他,建文帝或许还能多蹦哒几天。还有个齐泰,到是有远见,可办事儿不接地气,不看时机,硬生生削朱棣的藩,反而逼的朱棣兔子咬人,提前发动了战争。武将呢?没有。就这些个瓜娃子,就想跟朱棣斗?这种困境,回头一想,不怪朱元璋怪谁去?
第三点,也就是最有意思,也最有争议的一点。还是提醒一下,朱元璋是崇拜刘邦的,刘邦是哪里的?汉朝。李善长给朱元璋讲,那是应该讲了西汉,讲东汉。自然就讲到王莽之乱,讲到刘秀。朱元璋之所以在建国之后,大举消灭功臣猛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多年以后再培养个王莽出来捣乱。那杀完了就万无一失了吗?当然不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他自己,就是个例外,不是吗?万一这种事情发生了,那就得有个刘秀啊,这刘秀在哪儿?还得自己培养不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就分封建制,培养了许多个不确定的刘秀,希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能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结果,他刚刚撒手人寰,这燕王就来靖难了,这一靖难,就把自己的亲自儿建文帝搞丢了,去哪里了?这得回到明朝做王爷去,反正是找不到了。
这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大明,朱棣就勉为其难,忍着侄儿下落不明的悲痛和不安,姑且把这皇帝先给他当着吧。就这样,朱元璋一生算计,结果却落得个适得其反,一手造成了朱棣叛乱。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朱棣上位的手段不算光彩,但是朱棣本人,绝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好皇帝之一。如果明朝没有永乐皇帝,明朝的历史很可能就会是另一个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