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朝廷十次请他做官都被拒绝,诸葛亮到处打听他的事迹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诸葛亮的口才在小说中那是相当了得的。舌战群儒、骂死王朗,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不过,大家也多知道,这几个故事都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在历史上并为出现过。诸葛亮的口才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想到刘备在危急时刻能派他去说服孙权,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那么艰险,总还是有点难度的。

要说口才,在三国历史上有一张名嘴,雄辩功夫确实了得。史书上称为“至止”。

他的名字叫董扶。

这个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历史上却是非常有名。被誉为儒宗。据《三国志·刘焉传》注引《益部耆旧传》及《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董扶,字茂安,广汉人,年轻的时候就精通儒学及图谶之术,后来来到京城洛阳太学读书。等到他学成回到家乡已是名声大噪,不少年轻学子不远前来求学。

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因出现日蚀现象征召天下士人。左冯翊赵谦等人举荐董扶,但董扶佯称患病不去。后来朝廷先后十次征召,官府三次派车迎接,还有两次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博士、有道,他都不去。如此一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一代名士,被尊称为儒宗。

不过,这个董夫子到最后还是未能隐居山林,做个逍遥神仙。数年之后,大将军何进再度上表推荐董扶。在奏章中,何进赞扬董扶有子游、子夏的品德,精通焦延寿、董仲舒的治国之术,是帝国难得的奇才,并建议用超规格的礼仪征召。于是,汉灵帝亲自下令征召董扶。这位名士终于响应招呼来到京城洛阳,担任侍中一职,深受器重。

不过,董扶在京师的日子并不是很长,后来董扶随刘焉去了益州。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介绍到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记载:“(董)扶出一岁而灵帝崩,天下大乱。”时任太常的刘焉打算上奏远赴交州,被董扶给劝了下来。董扶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预言:“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这句话打动了刘焉。于是他改变主意求得了益州牧一职。董扶便随同刘焉一起回到了家乡。

董扶回到益州后,名气更加响亮。他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帮助刘焉治理益州上,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事没事就与当地名流进行交流、辩论。结果,益州的士人对董扶的学问和口才佩服的五体投地。

《益部耆旧传》记载:“始(董)扶发辞抗论,益部少双,故号曰至止,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也。”只要董扶一开口,就没有人能说的过他,以至于到了最后,只要董扶走到哪里,别人就都不说话了。

董夫子的一生是幸运的,没等到天下真的大乱起来便去世了,享年八十二岁。他的事迹在巴蜀一带广为流传,就连远在荆州的诸葛亮都对这位老夫子仰慕不已。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还特意找来当地名士秦宓,详细询问当年董老夫子的生平和事迹。秦宓对董扶的口才做了一个总结:“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芥之恶。”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贬恶扬善,说话直来直去,不留情面,难怪会“所至而谈止”呢。

上文提到,这位董夫子还有一个特长:观星望气。董扶跑去和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从事后看,董扶还真没说错,只怪刘焉父子不争气,这个“天子气”最后落在了刘备头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