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福是谁?他是徐庶的化名。为什么要用这个化名?《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通过曹操谋士程昱之口做了一个补叙,并将其过往的经历做了一个介绍:“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
徐庶的戏份在小说不多,基本集中在第三十五和第三十六回,后来又在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八回的偶尔出现,之后就从小说之中彻底消失了。虽然事迹不多,但人物很有特点,故事也非常精彩。
徐庶的出场比起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亮相,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他是唱着歌加入刘备阵营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三国演义》中贤士投主的方式多样,但如徐庶用这种方式“毛遂自荐”的只此一例。这个歌词很有特色。既有对汉室江山行将倾覆的悲叹,又有对明主招徕的渴望。徐庶的目的正如自己所言:“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
徐庶的“好声音”很快便打动了刘备。于是,刘备下马相见,邀请徐庶一起回到县衙。徐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刘备立即大喜,待为上宾。到底徐庶有何过人之处,刘备并不知道,他是被徐庶的歌打动了。
徐庶借故刘备所乘的卢马“妨主”,建议刘备另换坐骑,提出让刘备将此马赐给与刘备有仇怨之人。刘备提及不久前“马跳檀溪”救了自己一命,同时表示“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看到刘备不悦,徐庶连忙改口,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随后,刘备便拜徐庶为军师,帮助训练本部人马。
徐庶所言的“的卢妨主”是真是假,是不是用此事来试探刘备,在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中有答案。庞统就是因为临时改乘了这匹的卢马才死于非命,可见徐庶说的其实是真的。看到刘备生气连忙变换话题,这时徐庶的聪明之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投靠刘备这位“明主”之急迫心情。
曹仁派吕旷、吕翔率兵五千进犯新野,刘备找来徐庶商议。徐庶轻描淡写便将二人击败。曹仁前来报复,徐庶早有准备,以八门金锁阵将曹仁杀得大败而退。之后,徐庶又准确地预判出曹仁会在晚上劫寨偷袭,提前做好了应对之策。等曹仁来到刘备大寨前,“只见寨中四围火起,烧着寨栅。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见第三十六回),可惜为时已晚。赵云从正面杀出,张飞从侧面突袭。曹仁大败,曹仁好不容易渡过河回到老巢樊城城下,命人开门。不曾想“城上一声鼓响,一将引军而出……众惊视之,乃关云长也”。曹军大惊,夺路而逃,退回许都。这场仗完全是由徐庶策划、导演出来的。首次对敌便大获全胜,足见其能力非同一般。
曹仁败回许都,谋士程昱告诉曹操单福是徐庶的化名,能力比自己强十倍,又说“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都,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曹操采纳了程昱的建议,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当徐母得知曹操的真实用意后,气愤不已,将曹操痛斥了一顿,骂得非常痛快,寥寥数笔就将徐母这个人物写活了,读者看了也非常解气。《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女人不少,但如徐母这般深明大义的寥寥无几。难怪李贽在夹评中感慨:“圣婆、圣母,汉朝第一忠臣也!”看到此处,读者既为徐母的生死感到担忧,同时也为徐庶有这样一个母亲而感到自豪。
为诱降徐庶,曹操不杀徐母,将其软禁。程昱趁机每日前往问候,并诈称自己曾经与徐庶是结义兄弟,骗取了徐母的信任。程昱每次送礼物给徐母时,都故意留下字条说明,徐母不知有诈,也以字条回复,终于中了程昱的圈套。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派人送到新野徐庶手中。这时,徐庶才得知自己的母亲已被曹操抓住。徐庶心急如焚,向刘备辞行,同时向刘备表示就算自己被迫投身曹营,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策。刘备回答:“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成全了徐庶的一片孝心。孙乾偷偷向刘备表示:“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当即予以驳斥:“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仁君、人杰的形象得到了充分体现。
徐庶与刘备离别,非常感人。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在徐庶的劝说下不得不停下脚步,目送徐庶,满眼是泪。“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这个情节可谓神来之笔,将刘备当时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徐庶深受刘备感动,没走多远又突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将诸葛亮的情况做了一个详细介绍。这就为刘备日后的“三顾茅庐”做了一个铺垫,也算是徐庶为刘备做出的最后一个贡献。至此,徐庶在小说的戏份基本结束。
正如开篇所言,徐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戏份不多,但形象较为丰满、生动。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品德都得到了展现,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力。
写到这里,我还想谈谈一个题外话。我在此文一开始就发问“单福是谁”,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单福和徐庶其实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容我多罗嗦几句。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实三虚”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参考了大量三国时期的史料。小说中的徐庶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他的故事与小说中的描述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有一个关键的不同。这便是我上面提到的“单福和徐庶其实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历史记载中徐庶的早年经历,三国时期的魏国人鱼豢所著《魏略》中有记载。原文是这样的:“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里提到的“单家子”,并不是姓单,而是出身贫寒的意思。《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此犯了一个错误,误以为“单家子”就是姓单的孩子,望文生义,因此出现了小说中的“单福”这个化名。
至于说到历史上徐庶其人,其实也没有出现歇后语所说的一言不发。他的母亲也并非由程昱设计抓到用来要挟徐庶,而是在长坂坡一役中被俘。徐庶闻讯后立即向刘备辞行,自己前往曹营。这也就是说徐庶是主动投降的,并不是曹操胁迫。徐庶加入曹操集团后,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个时期,历任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是曹魏集团的三朝元老,在曹魏政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很难想象一个一言不发的人能担任如此高职。这句歇后语显然是民间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