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本想不朽,却被盗洞最多,秦始皇陵建造时设计了哪些防盗机关?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通过战争形式,一一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帝国,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秦最高统治者赢政的权威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等人赞美他的说法,即:“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定“皇帝”尊号,称“始皇帝”,随即进行了一系列更新政治文化观念,维护皇帝专权制度的行政建设和文化建设。

除了分天下为36郡,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成阳而外,宫苑的规划,也力求适应天人一致的文化原则。“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进一步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营造工程,“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当时宫室之繁多,据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除了广建宫室而外,又开始修筑陵墓“丽山”,“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帝陵丽山的营造,也是宣示威权的形式之一。

关于秦始皇陵的修筑,《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还写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关于秦统一之后,“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以全力营造秦始皇陵的记载,经计算陵墓土方量以及施工工期,参照当时劳动生产率,可知是大体属实的。至少在进行复土工程时,用工数量大致可以达到这一数目。

其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记载,已经考古学者和地质学者用新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测定地下汞含量的结论所证实。

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可能确实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天地相应,人神一体”的原则。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秦始皇曾经自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位创立统一大业的帝王有所谓“后嗣循业,长承圣治”,“化及无穷”,“传之万世”的自信,如贾谊《过秦论》所说:“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而他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却十分重视防止盗掘的设计。

秦始皇陵最引人注目的防盗结构,是“机弩矢”: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段文字,《水经注》卷一九《渭水下》写道:“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这里所谓“机弩矢”或“机弩”,其形制已经不得而知。有学者推想,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弩弓,都是性能良好的“劲弩”。如果把装上矢的弩机相互连接,通过机发装置使之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以实现自行警戒的目的,并且能够以极大的杀伤力完成防卫任务。

“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宝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箭镞)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说到秦始皇陵之宏大富丽时,也有“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陵内部结构,两次说到“机”:“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机械技术用于陵墓工程的记录。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弩机)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所谓“机械之变”,可能是指“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也可能是指“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或者兼指二者。

(秦弩复原模型)

所谓“下铜而致椁”,其实也有防盗的作用。《汉书》卷五一《贾山传》说:“(秦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汉书》卷三六《刘向传》也说:“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太平御览》卷四四引《三辅故事》也有“下锢三泉”之说。《水经注》卷一九《渭水下》也写道:“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

这些记载,一说其深埋,一说其坚锢,都有防止盗扰的意义。《礼记·檀弓上》说:“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郑玄解释说:“言皆所以为深邃,难人发见之也。”不愿意让人发现,当然有避免盗扰的动机。而“锢”字封塞的涵义也是十分明确的。《说文·金部》:“锢,铸塞也。从金,固声。”段玉裁注:“此亦形声包会意。”“凡销铁以窒穿穴,谓之‘锢’。《左传》曰:子反请以重币锢之。《汉书》曰:下锢三泉。”《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所谓“冶铜锢其内”,颜师古也解释说:“‘锢’,谓铸而合之也。”

看来,将秦始皇陵“下铜而致椁”仅仅解释为“封闭泉水,堵漏防渗”,似乎是不尽准确的。

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大型兵马俑坑,其作用与意义,研究者的认识各各不同,大致提出了这样几种意见:

1. 守卫京城的宿卫军;

2. 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3. 送葬的俑群;

4. 表彰统一全国军功的纪念碑式的“封”;

5. 作为概括军事生活的典型“陈兵”,类同于后世神道之侧的柱、碑、石刻象生等。

其实,部署在陵园东侧,同时又面向东方的秦俑兵阵,在秦王朝以东方民众为镇压对象,以东方反抗力量为假想敌的背景下,可能也有卫护秦始皇陵的作用。而在后来关于秦始皇陵被盗掘的传说中,盗墓者也恰恰是所谓“关东贼”。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出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行从直道至成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骊山。”秦二世又令后宫无子者皆从死,死者甚众。安葬时,出于防止盗掘的设想,又有骇人听闻的举措: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为了不使施工人员和葬事劳务人员将有关陵墓结构和封藏的信息泄露于世,秦二世竟然采取了全数杀害“工匠”和“臧者”的残暴手段。

西汉人刘向评论此事时说,宫人与工匠因此致死者,多至以万计:“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又指责为“生殉工人”。

清人钱锴《始皇陵咏》诗为此感叹道:“叩之空空但铜漆,复设机弩如警雷。骨枯何待工匠泄,羡门一闭万鬼哀。”

选摘自《中国盗墓史》(插图珍藏版)王子今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著名历史学家所写的最权威的盗墓史。详细讲述了各个时代的盗墓现象和反盗墓斗争,穿插盗墓引起的复活、发墓求亲、打旱骨桩、发墓鞭尸等各种盗墓心理和现象,以及盗墓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客观上对文化发现的意义。

:jzhpress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