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出生,1368年称皇帝,1398年去世。40年的奋斗,30年的呕心沥血。虽然晚年颇有诟病,但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是洪武之治的功劳,但也不仅仅于此。
道那自元末起义之后,朱元璋历经16年定鼎大明王朝。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坐江山永远比打江山来难。
元末的腐败,天灾致使大明王朝开国之后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生产力低下,贪官横行,吏治腐败。要想守得住江山,还真需要一番好的措施。
洪武之治
众说周知,朱元璋立国大明后,年后洪武。
洪武之治,已是耳熟能详,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
其一、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的生产
其二、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
这两项大的举措,使得元末以来的问题大有缓解,社会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
在具体措施上,主要表现在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那什么是里甲制,什么又是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什么又是鱼鳞图册呢?笔者这里不作过多敞开,只简单提一下。
所谓里甲制度,它既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朱元璋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简而言之,以一百十户为一里的编制辅助黄册制度的推行。
所谓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我们说的赋役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制度的建立是朱元璋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的。所谓黄册是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了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情况,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个大类。而黄册是由明朝政府把户帖发给各户,通过每年的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具体的丁口、田宅及资产等变动情况,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执行的,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人口普查等程序。
当然民、军、匠只是大类,具体像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了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就是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马、船等。不得不说的还有灶籍,登记制盐户。
鱼鳞图册比较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这么个管土地的东西,要说历史是从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的,明朝不过是套用。
大封功臣与诛杀功臣
治理天下,光是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不行。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也是头等大事。
要说这件事,还得从平定天下和大封功臣开始说起。
在搞轻徭薄赋的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了外患。
天下初定,功臣个个战功赫赫,难免傲娇。但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虽然在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怕居功枉法,图谋不轨。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平定后,朱元璋同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一样,开始了诛杀功臣的路径。
朱元璋是个地道的农民出身,他深恶痛绝贪官污吏。他的手下个个荣华富贵,这让作为皇帝的他不得不担心有人图谋不轨,更何况确有一些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呢。于是一场场血雨腥风,立国12年后,不亚于战场的“清洗”斗争开始了。
空印案
1376年朱元璋处置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案,诛杀数百名官员,连坐被杀的人数以万计。
胡惟庸案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并且杀了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
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
1385年,朱元璋处置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蓝玉案
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郭桓案与空印案所杀人数合计达七、八万人。明初四大案的展开,最终结果是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全数被杀。
除此之外,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
那么综合来看,明朝初期的洪武之治又该是一个怎样的定位呢?
不得不说,无论是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还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无论是减免税负,严惩贪官,还是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事件,经过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
在中央集权方面,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用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不得不说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不可不谓之,前所未有。
但是,同样性格严明,尤其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也是在他的时代有所诟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