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年逾花甲,他推辞就任开国部长,周总理批示他九个字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这清新浪漫却豪情万丈的诗句,出自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是一位民主人士,中科院院士、新中国的首任林垦部长(后改为林业部)梁希。

开国大典上,梁希穿着呢制服,同中央领导人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激动之余,他在思考着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家底,梁希心中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账,他知道,肩上的任务是艰巨的。按照当时的估算,新中国面对的是40多亿亩的荒山荒地、年年有不同程度自然灾害的袭击、仅存的只占国土面积5%的残破林相…

19世纪末,旧中国的战乱频繁。为寻求救国,考取了清末秀才的梁希又赴日本求学。后投笔从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后,他重返日本,认定林业可以救国,即专攻林科。自此,他长期从事林业教学与科研,林业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29年,梁希在他的《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生动而形象地说,人类早在猴子时代就生活在森林中,森林是人类的发源之地,人类所以发展到现在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劳。后来农、林分业,“农家管着‘衣’食’,林家管着‘住’‘行’。所以民生问题,一半是靠着农业,一半是靠着林业。到了19世纪,森林不但管着‘住’‘行’,而且管‘衣’‘食’的一部分。国无森林,民不聊生。梁希不无豪迈写道:“我们若要教我们做东方的主人翁,我们若要把我们中国的春天挽回来,我们万万不可使中国五行缺木,万万不可轻视森林”。

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在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议成立林垦部。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部长。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

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九个字:“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交给周恩来。从此这位年66岁的老人为新中国的林业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毛主席和林业专家)

旧中国没有林垦部的机构,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刚开始的林业部叫林垦部。“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的牌子,最早挂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一个小四合院的门口。那时,林垦部加上部长在内总共才有12个人,宿舍就是办公室。机构设置四司一厅:林政司、森林经理司、造林司、森林利用司和办公厅。人少效率却不低,十几个人硬是把千头万绪的中国林业在短短的时间内理出了经纬。

梁希和副部长李范五等人商量,林肯部刚建立,应首先抓好3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好准备。为了办好这几件事,这位年逾花甲的部长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甚至连一个数字也不草率马虎。在他的主持下,全国各地很快地建立和恢复了一些林业机构,并根据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了东北、内蒙林区改造与建设工作,有秩序地将旧林区把头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又将一部分手工作业逐步改造为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作业,为中国林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业大发展,到处感到缺乏技术人才。梁希身为林业部部长,又是资深教育家,深感培养新中国林业技术干部的重要性。他与几位部领导商议,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干部缺乏问题的意见。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林业部配合教育部,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了招生名额。从此,林业界形成了“办学热”。1958年时,全国独立的林业高等学院已达11所,设在农学院中的森林系有19个,在校师生有3万多人,而1950年初全国高等院校森林系在校学生还不到100人。为此,梁希曾感慨地说:“我在旧中国教了30年的书,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想改变中国林业面貌,想让中国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我的宣传活动只不过是书生的议论,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只有解放后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理想才能实现……”。

梁希领导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求实”。他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再表示:“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只要我能行走,我就要争取到全国各地多跑跑、多看看。”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1950年夏,林垦部收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寄来的公函:西北修筑天宝铁路,需要大量枕木。拟在小陇山铺设窄轨铁路,架设钢索道,砍伐部分小陇山森林。

看着这封公函,梁希的眉头紧锁:甘肃小陇山的森林资源底数不清,可供利用的木材有多少呢?梁希的目光在地图上搜寻着,当他把小陇山—渭河—黄河,这三者联系到一起之后,心中突然打了个激灵。黄河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因为黄河的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而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没有森林涵养。

能否找到既能解决枕木,又不砍伐小陇山森林的办法?

1950年9月,梁希率领6位林业科技人员,赴渭水和小陇山林区调查。与当地干部反复磋商一个事关子孙后代的林业方针问题:在国家建设事业严重缺乏木材的情况下,风沙弥漫的大西北究竟如何解决采伐与营林的矛盾?黄河又如何彻底整治?梁希在宝鸡时,站在渭水桥头望着夹着泥沙混浊的河水,心情十分沉重。他从渭水看到:土是怎样流失的,河床是怎样淤塞的,水灾是怎样酿成的。解决西北风沙、水土流失的根本办法就是“坚决地、勇敢地、不厌不倦地和它斗争,且必须和它做持久战。战争的武器没有别的,就是森林。”“要正本清源,只有护林造林。”他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实地调查得出了坚定的结论。

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后又亲赴小陇山考察。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了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见底。如果继续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林区道路十分难走,梁希只得乘牛车,最后又换骑小毛驴,行走20公里才到伐木现场。在现场连续好几天,早出晚归,进行调查,最后做出决定:停建即将开工的办运输木材而修的窄轨铁路,设立育林实验站,把秦岭林场在小陇山的业务范围扩充到护林造林,伐木为副业,调东北枕木支援大西北。

这是一个富有远见而又大胆的决定。

梁希离开小陇山时为伐木场负责人题写了两句诗:“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老部

长这个愿望如今已经早已实现,据当年在育林站工作的人讲,当时的采伐迹地上,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林木。

梁希部长饱读诗书,他常把绿化全中国的愿望和科学道理,用形象感人的词句表达出来。在《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一文中,他热情歌颂祖国的明天,歌唱为之献身的林业事业,深情地写道:“绿化,这个词太美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川汇流的黄河也有可能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这样,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都成一个大公园,大家都在自己建设的大公园里工作、学习、锻炼、休息、快乐地生活”。

梁希深知,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目标,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能完成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1956年,他在《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要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城市。要绿化中国的山,从而绿化中国的水”。争取做到“全国山清水秀,风调雨顺”,早日实现他早年就提出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理想……

梁希担任开国林业部部长历时9年, 1958 年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后,老部长留下了一张病假条、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用了一半的笔记本、一个半旧的牛皮公文包、一架老花镜、一叠厚厚的诗稿。他的秘书周惠明含着泪水,把那些遗物交给组织,而诗稿则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悄悄保存起来。

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梁希那一代老林业,后代人更应记住他们不畏艰辛为新中国掀开绿色篇章的每一步。

(尹子)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