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哭出来的皇位:咸丰帝是如何被选为继承人的?

如果说咸丰是清代最无能的皇帝有些冤枉他,但至少可以说他是清代最无能的皇帝之一吧。那么他这种人又是如何被选为继承人的呢?体制,当然还是体制的原因。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已经年近七十,身体大不如前,特别是上月中,孝和皇太后去世,道光主持丧仪,操劳过度,带病之躯日渐不适。正月十三日,道光帝“小疾增剧”。十四日清晨六时左右,病情加重,急忙召集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憎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十人,打开装有立储圣旨的锦匣,当众宣示谕旨,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一个盒子里竟装有两道谕旨。

(道光秘密立储遗嘱。该文献是清代道光皇帝临终前秘密立储、选皇位继承人的原始档案文件。内容包括道光皇帝亲笔遗嘱,以及有关丧典佼式安排等,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由皇帝亲笔所书关于秘密建储的原始文献。)

第一谕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第二谕为: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清朝的帝位继承,除实行立储以贤的原别外,自雍正开始,又采取秘密立储制,锦匣封名的形式,即由在位皇帝对全体皇子进行长期观察,当圣意已定,选中哪位皇子时,就用朱笔书写其名,立为储,并将朱谕藏于锦匣之内,悬置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皇帝临终时,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当众宣布并传阅,获得书名的皇子随即践祚称帝。乾隆、嘉庆、道光等人都是通过这种办法即位的。如今,道光又通过这种办法择定了自己的接班人,这本是正常的帝位继承程序。

问题不在于程序本身,而在于程序出现的内容。自雍正帝实行锦匣立储制度以来,每匣只存一道谕旨,上写某某皇子为皇太子。惟独道光这次,却别出心裁,搞了一匣二谕,在这个至高无上的锦匣中,不仅立了一个应该立的储君,同时又封了—个不该在锦匣里封的亲王。道光帝这一不同寻常的重大举措,有力地证实了关于皇六子和皇四子竞争帝位的种种传闻是事出有因。

道光一生共有九个皇子,按说、这九个皇子都有竞争帝位的资格,也都有被立为储的可能。但是,道光帝即位之初,身强体健,正当中年,自然不会考虑急于确立储君的事。道光产生立储想法,大约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的。这期间,道光的皇子中,皇长子奕纬已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死去,皇二子奕纲于道光七年就已早夭(死时仅二岁),皇三子奕继也于道光十年(1830年)死去(死时仅三岁),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宗都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生的,皇六子奕訢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的。其中,皇五子奕宗相貌丑陋,历来不为道光所喜爱。所以,道光帝在考虑帝位继承时,选择对象只有两个人,这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道光帝最后确定继承人的时间,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道光帝时年六十五岁,这时,皇四子奕詝十六岁,皇五子奕宗十六岁,皇六子奕訢十五岁,皇七子奕环七岁,皇八子奕洽三岁,皇九子奕惠二岁。其中,皇五子奕宗在当年正月就过继给道光三弟惇亲王绵恺,自然退出了皇位竞争的资格,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年纪幼小,竞争能力差,入选的可能牲不大。所以,当道光帝最后确定帝位继承人时,合适人选还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于是,帝位的竞争就围绕着奕詝和奕訢展开了。

奕詝和奕訢,年龄相当,奕詝比奕訢大一岁,孩提时期,年龄相仿的男童之间是容易协调的。如果说孝全皇后的暴死确实与帝位继承有关的话,那也与年仅十岁的奕詝、九岁的奕訢本没有什么关系。

奕詝生母孝全皇后暴死以后,道光布就把抚育奕詝的任务交给了奕訢生母静贵妃。这样,奕詝和奕訢便如同一母同胞,亲密无间了。但是,封建皇室的权力交接将他们两人推向了竞争的漩涡之中。在这场竞争中,除奕詝和奕訢是当然的当事人之外,还有父皇的偏爱、母后的干预、师长的参与。

一年春天,道光帝前往南苑行围射猎,命诸位皇子随行。围猎,是奕訢的拿手好戏。果然,这一天奕訢猎获的禽兽最多,顾盼左右,沾沾自喜。忽然,奕訢发现他的四皇兄奕詝端坐一旁,并未入场围猎,连手下人也都远手侍立一旁。奕詝心中纳闷,问其缘故,奕詝回答:今天不舒服,所以不敢骑马奔跑。

日暮时分,待皇子均到父皇道光面前报告战果,见奕訢所获最多,道光帝当然十分高兴。奕詝虽一无所获,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征服”了道光帝,认为奕詝有“人君之度”,“立储之议遂决”,将砝码偏向了奕詝这一边。

原来,奕詝听到父亲令其随行射猎的消息后,就去上书房,向师傅杜受田请假。杜受田善于揣摩道光的好恶,也很想将奕詝推上皇位,这时见四下元人,就向奕詝面授机宜,说:“你去围场以后,坐观别人骑射,不要发一枪一箭,还要约束你的从人,也不准他们捕获一只生物。射猎结束,皇上问起此事时,你就说现在正当春暖花开,鸟兽繁育的季节,实在不忍心伤害万物生命,并且也不想与诸位皇弟竞争一日弓马之长。你以此回复皇上,必能深得圣心,这是关系到你一生荣枯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切记勿忘啊!” 奕詝依计而行,果然正中下怀,博得了道光帝的好感,使道光帝的皇位继承者,落在了奕訢的头上。这大约就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宣宗密定皇储”之前不久的事。

但是,竞争并没有结束。只要道光没死,抉择就要继续,封在锦匣中的谕旨就可能随时改换。奕詝为皇后所生,年龄居长,又有人君之度,自然占据一定优势。但奕訢也非平庸之辈,他以自身聪颖的天资,屡获道光帝钟爱,其所受恩宠一直列在诸皇子之上。所以,锦匣立储之后不久,道光帝仍有心倾向奕訢。

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1848、1849年),道光帝病体缠绵,久治不愈,已是风烛残年。一天,内侍忽然来到上书房传旨,皇上召皇四子和皇六子进宫入对。所谓入对就是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究竟要向奕詝和奕訢问什么,谁也不知道。奕詝和奕訢闻讯,都深知这次召对的重要性,将这次入对视为决定命运的时刻,急忙利用入宫前的短暂时间,匆匆赶到自己的师傅那里去讨教。

奕訢的师傅是体仁阁大学士卓秉恬,才高气直,学问满腔,他针对奕訢头脑清晰,才思敏捷、口齿伶俐、学识丰富的特点,确定了这次入对,以才取胜的方针,告诉奕訢:“如果皇上有所询问,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奕訢照片

奕詝的师傅仍为杜受田,社受田深知奕詝的短处,让奕詝避短举孝。他告诉奕詝:“如果皇上让你议论时政,就知识而言,你肯定敌不过奕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如果皇上说自己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人世,你只管伏地痛哭,以表仁孝至诚而已。”

奕詝和奕訢都按照师傅教导的办法做了。结果,还是杜受田计高一筹,奕詝获胜,道光帝以“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经过这次较量以后,道光帝立四子奕詝为储君的决定,就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动摇。但道光始终欣赏奕訢的才气,对没有将奕訢立为储君一事一直抱憾,对此,正史往往为尊者讳,不便明载,倒是野史,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一情况。

据说,道光帝在临死的那一天,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间,忽然命内传传旨,宣召六阿哥奕訢。正赶上四阿哥奕詝入宫,给道光帝请安。听到宣召奕訢进宫的圣旨,深感惶惑不安,急忙来到道光身边。道光帝见来者并不是六阿哥,而是四阿哥,微微叹了一口气,在昏迷中还问:“六阿哥来了吗?”当六阿哥应召来到时,道光帝已经咽气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道光在病重弥留之际,正值奕詝在旁,道光帝头脑昏昏,错以为是六阿哥在身旁,就拉过他的手说:“我本想立你为帝,现在已经如此,真是命不由己啊,你要自重自爱。”说完这句话,又反应过来,知道面前的皇子是四阿哥奕詝,道光一时窘极。奕詝见此,知父皇不忘六弟,急忙随机应变,跪地叩头,并发下誓言,一定保全奕訢。

还有第三种说法:当道光病重时,将御前重臣召到寝宫,从床内取出锦匣,命人开启。这时,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已不在,而皇六子奕訢的生母尚在。奕訢的母亲就让内监叮嘱彻前重臣不要接受金匣。诸臣一时委决不下,犹犹豫豫,不敢上前接领锦匣,道光帝急得连连用手拍床。众大臣见道光帝发怒,这才上前接过锦匣,启升后,取出谕旨。这次众臣敢于不领锦匣,是由军机大臣季芝昌串通的。所以,奕詝即位后,季芝昌就由顾命大臣调往闽浙,任总督去了,不久又告病,死时奕詝朱笔批示:“无恤典”。将顾命大臣外放任总督,一个正一品的朝廷大员死后不予恤典,在整个清代,是绝无仅有的。

至此,我们也可以明了,道光帝在立储锦匣里,破例在一匣中放了两道谕旨,这充分反映了道光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以及封建朝廷在权力交接中斗争的复杂性。

咸丰帝奕詝登基后,民间盛传“跛龙病凤掌朝堂”,人位还嘲笑他的皇位是“哭出来的”。这充分说明,人们对他的治国才能是极为怀疑的。后来历史的进程,也印证了这一担心。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