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汉朝历史-汉高祖刘邦到底是英雄还是无赖呢?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历史是如何评价刘邦的呢?他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个无赖。

刘邦是个英雄是毫无疑问的,开创汉朝,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已是不世之功。

毛主席曾评价刘邦说,“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我们来列举几点说明。

刘邦雕像

第一,评价刘邦功过,必不可少要提到的是项羽。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刘邦出身平民,“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司马迁高度评价刘邦“仁而爱人”。刘邦采取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的做法,这是他能取得人民的拥护、由劣势变为优势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刘邦和他的许多重要臣僚都出身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疾苦,汉朝建立后,他们在“因民之欲而不扰乱,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的原则下治理国家。

第二,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本人具有的敢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大气度、大胸怀,现出“常有大度”的长者之风。刘邦的宽宏大度和容人之德使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如何调动文臣武将的积极性,使他们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需要一套得体的制度和方法。纳谏考验着领导者的胸襟,当自己有了成见被别人否定的时候,在你身处险境的时候一般还能够虚心接受,但你一旦权威隆盛,否定意见就会很难接受。

刘邦能够虚心纳谏,在他那里,没有需要维护的个人面子,一切以汉王朝的根本利益为依据。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面临着政治上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边境上解决匈奴袭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一如既往,更加虚心纳谏。

虽然刘邦城府够深,为人也有虚伪的一面,他的豁然大度或许可能理解为他正在用人之际,需要礼贤下士,但是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力建设这一点上,他确实很有政治家的风范。

第三,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纳谏其实也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考验的是领导者的判断力。采纳了正确的意见那就好,采纳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

意见是别人的,决策是自己的。所以,能够判断出正确意见或者错误意见,这可是一个领导者十分重要的智慧和素养。任何一个时代有才华的谋臣永远都不会缺乏,缺乏却是那些能够发现人才并接纳正确意见的决策者。

经常有人说刘邦是靠手下打拼出来的,这实际上可以说明刘邦的御下能力是很强的,什么样的人才在他手里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汉·班彪《王命论》中:盖在高祖“知人善任使。”“知人善任”这个成语,就是源于对刘邦的称赞。

刘邦的三个“吾不如”,既显露了刘邦的“知人善任”,更彰显了他的“自知之明”,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蕴含着做人的大智慧。 事实上,任何封建帝王自己不见得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见解,都能事事“圣心独断”,关键是要有知人之明,把各方面的有用之才安排在适宜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同时又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使自己的各项重大决策减少失误。

刘邦的品格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因而在其风云际会的一生的重大决策中,很少有失误的地方,而即使有些失误,也易于在较短时期得到纠正,并且最后能够选择出最佳方案。

第四,项王非政冶家,汉王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在秦朝末年,首先举起造反旗帜的是陈胜、吴广,接着项梁在楚地起事,张耳、陈馀在赵国拥立赵王起事,齐国后裔田谵在齐国起兵反秦,还有魏国、韩国、燕国等相继起兵造反。

在这么众多的英雄豪杰中,真正称得上战略家和政治家的很少。这些人跟刘邦比起来,他们都缺乏一个政治家最要命的东西,那就是战略思维。政治家的战略思维是相当重要的,缺乏了宏观的战略思维和大局观念,那就丧失了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根本。

政治家要从国家和民众的长治久安上去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故而留给后人的多为治国御人之术。刘邦是一个操盘高手,能够驾驭、团结、整合各种势力,善于抓住人性的特点将不同想法、不同轨迹的各类角色为我所用,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五,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崇尚铁血统治的秦始皇正好应了“刚强易折”的这句哲理名言,而温柔豁达的刘邦正好应了“以柔克刚”的道理。梦想千秋万代的秦始皇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就完蛋了,而以儒家“仁爱”和道家的“无为”来统治的汉王朝,却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汉高祖刘邦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作为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高度评价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

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汤恩比还说“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的成功的统治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才干。在这点上,现在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世界,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以其“自知知人、宽容慷慨、从谏如流”的气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项羽则由于“刚愎自用、外宽而内忌”的个性不断削弱自己的力量。刘邦在“织网”,他打造了一个刘邦系统,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最大的力量,宽容他们的错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家也乐于为其效力。关键是,刘邦做得一切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才是最可怕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其大智若愚的智慧。

从其后面“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段经典论断中,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清楚如何做一个领导者的。为了发挥出系统最大的功效,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遇事无主张的“如之奈何”先生,同时以共同的利益、容人过失的大度将大家都凝聚在自己周围,以系统的力量来补充个人的不足,用人之长而容人之短。帝王的素养也不过如此了。

陈道明版刘邦

那么刘邦为什么会留下地痞无赖的名声的呢?

很多人说是司马迁之过,其实不然。

其一,《史记》的确多处记载刘邦“少无赖”,“好酒及色”,“贪于财货好美姬”,于是便给人留下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印象。

其实“好酒及色”者多矣!历史上哪个皇帝不好酒及色?就是司马老先生十分同情、目为英雄的项羽不也是好酒及色吗?出征作战,刘邦常有戚夫人相随,项羽也有虞姬相伴,“常幸从”!刘邦东袭彭城,见项羽宫中珍宝如山,美女如云,于是大喜过望,忘乎所以,忙着抢珍宝,睡美人。这确实印证了刘邦“好酒及色”,但是这是不是也印证了项羽“贪于财货好美姬”?否则哪来的那么多珍宝美女?

至于“无赖”一说,不能说明刘邦就是个无赖,因为古代“无赖”一词和今天的“无赖”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今天的无赖就是流氓地痞二混子,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没有教养不讲道理偷鸡摸狗动辄调戏妇女的人。哪个村子里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小流氓,城市里的小巷中也经常晃荡着这样的二混子。

但是古代的“无赖”不是这个意思!许慎说:“赖,利也”,“无赖”就是“无利入于家也”。想当初刘邦只是一个小亭长,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小吏,工资能有几何?他又生性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他那点工资恐怕都不够他跟朋友喝酒的,所以经常给人家酒店打白条,哪里还有银子上交老爹?所以老爹常骂他养家糊口“不如仲力”!

其二,否定刘邦的观点出自《史记》,但是实际上司马迁也曾称其为大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大量事实为支撑的。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瞒。结果,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刘邦评价的尴尬。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