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袁世凯如何从孙中山手中得到临时大总统宝座?

曾经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袁世凯,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对于他是怎样夺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宝座的,不少人却就知之不确,甚至以讹传讹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北京,皇帝贵戚吓得魂不附体。10月12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萌昌率冯国璋、段祺瑞部北洋军两镇火速开赴湖北镇压。

可是,这些北洋军“人人心中只知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根本不把萌昌夹在眼缝里,任凭清廷怎样嘶喊,急得七窍生烟,硬是磨磨蹭蹭。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亦匡力提出:“袁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若令其赴鄂剿办,必操胜算,否则畏葸迁延,不堪设想。”

10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

袁世凯闻迅后没有半点激情,以“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为词而谢绝,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短短“足疾未愈”四字饱含着他的辛酸和愤慨。

接着,袁世凯向清廷提出了六项条陈。其中,有的条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多年奋斗追求的目标,有的条款可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燃眉之急。袁世凯强调这六条,缺一不可,否则愿老死彰得也不出山。

11月8日,清政府正式任命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他督率北洋军一举攻下了汉口、汉阳后,却于12月1日出人意料地命令冯国璋部不得越过长江,而派使节与湖北军政府督黎元洪议和。

溥伟、善耆等皇室亲贵气急败坏地质问道:“龟山大捷,汉口收复,乘胜渡江,武昌指日可下,为何既打胜仗,尤需停战言和?”可见,袁世凯及时停战言和,违背了顽 固派的意愿,符合人们厌乱盼治的要求。

早在清末,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就废除科举、振兴实业、奖励工商,倡导宪政。因此,日后袁世凯一度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戴,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11月2日《神州日报》登载文电,华侨及留学生指出:“废满帝建共和,袁助民党中外欢迎。”11月9日,民军战时总司令黄兴在湖北致函袁世凯,称赞他的才能“高出兴等万万”,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

两天后,黎元洪等人代表湖北军政府对北方和谈代表刘承恩说:“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先。”

11月14日,刚举为临时大元帅的黄兴发通电,表示“暂充临时大元帅,专征北伐,以待项城充当民国大总统,组织完全政府。”当时,方方面面的人众说纷纭,而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则趋于一致。

12月21日,孙中山获悉辛亥革命爆发,从美国绕道欧洲归国。29日,17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日,他又致电袁世凯说:“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以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证”。

南北各界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拥有实力的袁世凯劝说清帝退位,就可以推举袁世凯为总统。

袁世凯虽然手握重兵,与清迁有尖锐的矛盾,但也有难言之隐,担心“若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指宣统 帝和隆裕太后);为万世所唾骂”,深深地被载之儒家经典、流传千年的忠孝节义所困扰。经过反复思想斗争,他还是果断地采取了逼清帝位的措施。

经过袁世凯苦口婆心地劝说,软硬兼施地威逼,2月12日,宣统皇帝终于接受优待条件,宣布退位,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当时,胁迫清帝退位要冒很大风险,甚至要冒生命危险的。1912年1月17日后,清宫连日召开御前会议,主战者甚多。皇室中以良弼、铁良为首的宗社党,以挽救清朝覆亡为宗旨,认定袁世凯是心腹大患难与共,必将除掉。

1月19日,驻北苑的陆军第一镇擅自开到黄寺,荷枪实弹,准备清帝退位诏书一下,立即围攻袁世凯内阁衙门。一些清朝军人向袁世凯投递匿名信,恫吓道:“我辈军人为保皇起见,不得不筹最后选 总之手段”。

社会上还风传,袁世凯居住的锡拉胡同被人埋上了地雷。他不得不避居到石大人胡同外务部新建的迎宾馆内,派300余名佩带勃郎宁手枪的卫士日夜把守,以防不测。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也遭到世俗偏见的嫉恨。袁世凯的长女袁伯祯嫁给了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幼子张允亮,两家本来过从甚密。可是,张人骏做人的准则是“食君之禄,当报王恩”,认为袁世凯是清朝的叛臣逆子,从辛亥革命后便断绝了与他的来往。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骨子里要推翻清朝”,联袁“推翻260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黄兴也认为,倘若不用联袁倒清的策略,“我们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他们充分肯定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逼清帝退位的历史作用。

那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什么要让位于袁世凯呢?

首先,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财政危机、军饷无着、借款无望等难以克服的困难。陆军总长黄兴痛感“军队既不堪战斗,而乏饷且虑哗溃”,伤心地说:“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割腹以谢天下”。

其次,同盟会信仰危机,“政见纷纭,争执不断”。不少革命党人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多不赞成,虽经“先生晓喻再三,辩论再四,卒无成效。”

光复后的各省,无一省宣布遵循孙中山的方略,进行经济建设。孙中山逐渐受到孤立,用他自己的话说,“忝为总统,实同木偶”。有人说,他的政令“不出南京城,甚至不出总统府。”

仅此两项,就足以致南京临时政府于死地。1912年2月13日,当袁世凯完成逼清帝退位的任务后,孙中山立即实践自己诺言,一面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一面向参议院推荐袁世凯,说:“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

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开会,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来源网络,有改动】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