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长安探秘:隋代“温国堡老石桥”探秘

古人言“修桥补路,乡贤大善”,本人平生特喜古桥,以桥继而寻找本地乡贤人文历史文化。像梁家桥为小丰村清初大将梁化凤修建,灵桥为大原村清末军机大臣赵舒翘修建,高桥为马务村清末兵部尚书薛允升修建。

早听说在郭杜温国堡和任家寨潏河上有一座温国桥。2013年早温国堡拆迁时曾前往探查未果,2015年3月2日闲暇无事,从秦岭驱车子午大道而下,路过潏河桥,心想书中既有记载,当属实,若毁于洪水影音残迹留存,何不依河堰向前寻找,拨开枯草下河堰,20分钟果见大桥横于河上,依然屹立不倒,只是甚为荒凉。

潏河发源于陕西秦岭北坡的大峪

是西安城南最负盛名的河流之一

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其中的一条河流。古时雨量颇丰,常发大水,有“冲破碌碡堰,水淹长安县”之说。今看其两侧坡堰有洪水痕迹,此说当为不假。

石桥俗称“温国桥”,位于河南任家寨和河北温国堡之间。温国堡村位于西长安街以南,子午大道以东,属长安区郭杜街道,其东接鲁家湾,南邻任家寨,西有大居安村,西北是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东北则是崔家寨和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2013年征地拆迁,原村现已沦为废墟。

《长安百村》载,温国堡俗称“温圪垯”,在方志中又被称为“国安堡”、“潏水渡津”、“寺坡塔儿”。村堡处于神禾塬西北的原尾,村子东北高,西南低,从村南流过的潏河是温国堡与任家寨的分界处。相传建于隋代,唐中叶改名温国堡。温国桥由温国堡、任家寨、香积寺、杜永村4村共同重修。

这座古桥由青石砌成,共有5个拱形桥洞,每个桥洞的东侧都有石刻龙首,西侧则有龙尾与之相对,俗称“温国桥”。本桥由本地四村共同出资修建,未何独名温国桥

想必是此桥最早由温国堡人独自修建或首先发起修建。

清《长安县志》记载,雍正十年(1732年),马仁宇创修了这座五洞石桥,高二丈八尺,宽一丈六尺,桥边有“石头娃娃”栏杆三十二具。初见此桥,倒也纳闷,石桥古朴素雅,富有历史气息,怎么是钢管栏杆,显得不伦不类,想来史载中的石头娃娃栏杆早已经化为历史中的尘埃。河水浑浊,远观石桥,似乎有一种“卢沟晓月”的意境。

石桥为石拱桥,有五道石拱,桥之东西两侧有五对龙头龙尾相对,经本人细细查看应为一个整体,是在一方大石条上两侧分别刻上龙头和龙尾,石桥下方因雨量减少,只有三个孔洞过水,被枯枝烂叶垃圾拥堵。

其余靠近北侧两座石拱无水,被垃圾泡沫淤塞,下面有细细油砂。上图为石桥西侧一面,有龙尾时刻,甚为精美,可惜尾巴末端遭人为破坏,只有尾部龙鳞方见当初石刻技艺之高。

光绪末年,石桥逐渐倾斜。宣统三年(1911年),村中的乡绅罗云章和好友王锡绶、谭焕文募资重修石桥,由温国堡等四村共同修建,“并添筑南北石堤十八丈,费一千余金,桥南北立碑。本人仔细探查石桥两端,并未发现碑刻,在石桥北侧枯草中似乎有碑刻石质底座残骸。

有人言:温国堡中还有残存的“重修潏河桥碑”,“根据石碑上所刻,潏河桥是温国堡、任家寨、香积寺、杜永村4村共同重修的,石碑上有刻,某村出了多少‘载’,载就指的石头,某村出了多少‘石’(粮食),某村出了多少两(银子),还有某村出了多少人,即指人力。”只是村中已经拆迁,一片狼藉,寻找未果。

石桥底座用大石桥铺就,中间以糯米浆粘结。上面两层用石条干铺,不同于沣河上用碾盘、碌碡修建的三座著名的碌碡桥。温国桥与子午道左宗棠采用干磊法建造的单拱石桥比起来似乎更为结实。

石桥东侧一面有五个龙头,庆幸未曾遭人破坏,中间一颗龙头长有龙角口弦龙珠,两侧分别为2个龙头石雕。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