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1955年评定军衔,王震萧克只是上将,而他写了降衔书还是大将

许光达大将,十位开国大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员。作为开国功臣,许光达大将的名字很多人是熟悉的,但对于他为什么会向毛主席提出降衔,大家肯定都有所疑问。

在1955年评定军衔时,许光达已从老上级贺龙元帅得知自己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心中很是不安。经过几番思考,他还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可毛主席拿着这份申请书,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激动地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却并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然授予了他大将军衔。在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大将是行政四级,上将是行政五级,许光达又诚恳地向中央提出让自己降为行政五级,这次获得了批准。许光达成为惟一一个行政五级的大将,工资待遇比其它大将都低。为什么许光达对于自己所获得的大将军衔这般谦让了?

军衔的评定,对于红军时期的各个方面军,都是有所安排的,毕竟各个大“山头”都得有代表。尤其在元帅、大将这两个顶尖级衔上。比如红二、红四方面军这,他们的领头人:贺龙、徐向前都被评为元帅,而许光达、王树声则被评为大将。贺龙、徐向前这两位老帅战功赫赫,元帅衔受之无愧。王树声作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尽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表现不是很出彩,但被评为大将也是众望所归。问题就在许光达这里,他既不是红二方面军里最出色的战将,担任的职位也不是最高,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职务上,萧克、王震都比许光达高。可最后,他成了大将,而萧克,王震却只是上将。受之有愧,这是许光达不愿获得大将军衔的原因。

既然如此,为什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还要授他大将军衔了?说起这,那就不得不提红二方面军的历史了。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5日,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而成。红二军团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1930年7月初在湖北公安成立,下辖红二军和红六军,全军团1万余人。曾在1931年改编为红三军。1934年10月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又重新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

许光达可以说是红二方面军的老人了。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任第六军参谋长了。1929年10月许光达被党中央派到洪湖地区,参与领导革命武装,成为了贺龙的部下。许光达在这里多次参加反围剿作战,先后任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2年1月底,时任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的许光达因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得不到上海寻求治疗。因为在上海动手术很困难,5月,许光达前往苏联疗伤。待在苏联的5年里,许光达先后进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许光达这时负伤离开湘鄂西苏区的决定是幸运的,让他逃过一劫。

1931年1月,正处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下的中共中央派夏曦到洪湖苏区,成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并由他担任分局书记、湘鄂西军委会主席。随着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他逐步脱离群众,排斥不同意见。从1932年4月起,夏曦连续发动四次 “肃反”,先后杀害了大批红军将士和普通群众。其中甚至包括湘鄂西苏区创建人之一的红三军第9师师长段德昌、湘鄂西省委常委和红三军政委万涛、红三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直荀等人。红三军从上到下被杀得血流成河。丧心病狂的“肃反狂魔”夏曦把红三军从鼎盛时期的3个师1.5万红军杀的只剩下4千多人。到最后,整个苏区最后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4名党员。许光达要是当时留在湘鄂西苏区,还能逃过这一系列的大屠杀吗?

(肃反中牺牲的红军将领)

因为二军团当初被夏曦杀的人才凋零,也就许光达去苏联疗伤才硕果仅存。所以论起资历,许光达土地革命时加入红六军,之后还是红二军团前身红三军的重要干部,可谓是红二军团真真正正的老人。而萧克、王震,原来都是隶属于红一方面军的,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他们才带领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一同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后,在延安的党中央的指令下,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这才组成了红二方面军。 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老资格的干部,更何况他还在苏联留过学,便于与苏联的接触。所以,1955年授衔时,尽管许光达多次真心推辞,大将的军衔还是落在他的头上了。而萧克、王震被授予上将的军衔。

除此之外,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而苏联装甲兵司令属于一级集团军级,也就是大将级。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所以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当然,许光达大将也为我国装甲军团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番茄搅拌机

这张人人熟知的图片里其实隐藏了一位对毛主席很重要的女人。你能看出她在哪里吗? 想知道秘密是什么吗?

欢迎关注猫叔说史(id:uncledamiao)(长按可复制),并回复关键字女人,那里有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