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好在经商时遭受了损失,看到儿子算术学得不错,就让他辍学,做自己的管账先生。
这样,少年毛泽东白天到田里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到店里帮父亲清点、计算管账。
可是繁重的劳作并没能磨灭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意志。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家里人都睡了,毛泽东就悄悄从床上爬起来,关闭窗户,点上油灯,偷偷阅读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
在那段苦闷的岁月里,有一本书蓦然点亮了毛泽东心中的明灯,改写了他的人生。
这本书,就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早年到上海学商,后来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对近代世界形势有比较直观而全面的了解。后来隐居澳门,用了近六年时间撰成《盛世危言》。
(郑观应像)
《盛世危言》重在思考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旨,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中国思想界中较早探索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这是毛泽东阅读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若干年后,毛泽东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斯诺这样描述起这段往事,说:“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入中国。《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
可以说,是《盛世危言》改变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盛世危言》是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从湘棠阁那里借来的。毛泽东家乡韶山冲里的读书人很少,且读书人家的藏书也极有限,差不多都让毛泽东读完了。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就翻山越岭,往返40里到湘乡县唐家圫外婆家向舅舅和表哥们借书。毛泽东向表兄文咏昌借书时,文咏昌也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很慎重,特别叮嘱说:“相公借书,老虎借猪,所以要先打条子后拿书!”于是,毛泽东借书有借条,还书有便条。借来的书因为翻读次数太多,有些页面卷了角,毛泽东就将书放在凳子上,或用手小心地压平,或用屁股坐平,然后“完璧归赵”。
毛泽东对《盛世危言》和另一本由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最为喜爱,爱不释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还书时,因为弄丢了书的布匣,曾专门写了张便条以致谦意。这张便条,至今保管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室里,上面是这样写的:“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正月十一日。”
(《盛世危言》和毛泽东还书时写给表兄文咏昌的便条)
透过便条上面那几行飘逸的毛笔字,我们不但可以充分感受到少年毛泽东向表兄道歉的虔诚态度,也深深地被少年毛泽东如饥似渴的读书的精神所感动。
毛泽东重新回到校园后,除了读遍校园里可以搜索得到的书,还经常到省立图书馆饱读馆内的藏书。
他回忆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到底是怎么“大口大口地拼命吃”的呢?暑假里的每天早晨,毛泽东总是第一个来到图书馆的人,到了,就认真读书,一读就是一个上午。中午图书馆关门休息,毛泽东就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等下午开门。等的过程中,他掏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看,边看书边吃自己带来的包子或烧饼。下午图书馆开门了,他就第一个进去。晚上图书馆闭馆了,毛泽东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读者。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高菊村先生等人所著的《青年毛泽东》记载有少年毛泽东在省立图书馆读书的轶事,现在读来,感人至深:
由于毛泽东长年累月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和他熟识了。一天,天气很冷,天空飘着雪,别人都躲在家里烤火不出,毛泽东仍风雪无阻地图书馆读书。省立图书馆的两位工作人员高高兴兴地接待他这个惟一的读者。不知不觉中,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图书管理员老金提醒毛泽东:“润之,该吃中饭了。”
毛泽东从书海里惊醒,看了看老金,抱歉万分地说:“哎哟!忘记你们要休息了。”他实在不舍得从书中跳出,用带着恳求的语气试探地问:“老金,我真舍不得放手,让我中午抓紧看完,下午还你,好吗?”
“好。”老金爽快地说。
毛泽东见老金同意了,高兴得一蹦而起,说:“你们关门,书我在走廊上看就行,不妨碍你们中午休息。”
老金一把拉住他,心疼地说:“外面冰天雪地,走廊上北风刮得厉害,哪是看书的地方哟!这样吧,你先去吃中饭,我等你,你吃了中饭我给你安排个看书的地方。”
毛泽东笑着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馒头,说:“我带着中饭呢。”
看着这两个硬乎乎的馒头,老金感叹地说:“你的时间抓得真紧啊!”
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没有法子呀!时间,太宝贵了,人世间的好书又有这样多!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当天,老金把图书馆后面的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清理了一下,让毛泽东在里面读书。也从这天起,毛泽东中午有了一个特别安静的读书空间。
在这间小屋里,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半年内读过的书,比以往10年读过的还要多。
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起这段自学生活时,感慨万分地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很多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在图书馆里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在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的同时,也穿插阅读了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有过人的天分,还得有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常人的努力和辛劳的付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