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平军声势的影响,湖南政局动荡,曾国藩随即采取高压政策。一方面,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叛逆之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另一方面,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凡被抓入审案局的,很少能活着出去。据曾国藩自己奏称,截止到咸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四个月,审案局就直接杀人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04名,“立毙杖下”者2名,“监毙狱中”者31名。
曾国藩故居,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曾国藩实施恐怖政策,使湖南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坚不可摧的基地。尽管得到咸丰的赞赏,却被老百姓和社会舆论称之为“曾剃头”、“曾屠户”。
借镇压农民起义,曾国藩成为大清的“中兴第一名臣”。据说,他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
首先,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使他不会称帝。
实际上,曾国藩并非天才,还有点“最钝拙”,然而却“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梁启超曾说:“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他通过研读理学,成为集合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与士大夫为一体的人,但又能很好滴契入那个那么动荡的时代。因此,他还被称为“士大夫的最后典范”。
其次,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阵营。尽管曾国藩手握重兵,一度达到三十万,但是,他并没有自己的“阵营”。
当时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都是曾国藩的手下,湘军的“大佬”。可是,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的一样:“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时往往成了仇敌。左宗棠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
再次,当时的清朝在北方的统治很牢固。尽管清军对付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不行,对付冷兵器的中国人自己的军队还是可以的。要不然,太平军早就进北京了。
而曾国藩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江南数省,内部矛盾重重,加上清廷早有防备,如清廷派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
相对于曾国荃和其他湘军将领,曾国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明白盛名之下必遭朝廷的疑忌,因而处处谨慎,甚至主动奏请裁撤部分湘军,让在攻破天京之后大肆劫掠屠杀的兄弟曾国荃回家养病等。
(欢迎关注qqxsj163;xsj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