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
我们这位天王7岁就开始读书,四书五经熟读一通,方圆几里算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指望着这个小伙子能考个功名,光宗耀祖不说,鸡犬升天更现实。可是不知道洪天王是学问太差还是考运不佳,乡试都三次不过,这个打击还是很大的,直接重病一场,昏死过去了。醒来之后还不甘心,继续考试,又失败了。
这激怒了这个小伙子,既然目前的考试制度不适合他,那就推翻这个制度吧。于是他捧起《劝世良言》,开始传基督教。这《劝世良言》可不是基督教的《圣经》,甚至连翻译版本都不算,都是中国人梁发的自己的一些理解,这就好比你读想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你又不认识英文,只能读别人翻译的中文版了,这个结果就很有可能把《飘》读成飞或者吹了。当然这个比方不太好,这本书只是洪天王揭竿而起的一个工具而已。
起义的过程,建都的过程我们不管了,反正算是把清朝打残了,算是站稳脚跟。我们今天主要说洪天王的儿子——洪天贵福。
这名字算是比较吉利了,他是洪秀全的"又正月宫"赖莲英所生,这"又正月宫"意思是第二位的娘娘。出色的可不简单,据太平天国史书记载,他出生的时候有"万鸟来朝,早征幼主降生之瑞"。想来这鸟屎也是堆积如山了。
当时,洪秀全正在广西,家中事务委与族弟洪仁玕(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干王)打理,因此给孩子起名的事情也落到了洪仁玕肩上。洪仁玕预备了一些纸条藏于竹筒之中,以火钳抽签,得到"天贵"两字,于是洪天贵福开始的名字就叫洪天贵。后来,洪秀全将其名改为洪贵福,再后来又改成洪天贵福。
可能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痛恨到一定程度了,洪秀全对这个儿子采取了的独特教育方式,堪称奇葩。
6岁时,洪天贵福开始读书,启蒙老师是比他大10岁的同父异母姐姐洪天娇。是因为这位姐姐博学多才吗?不是,洪秀全只是不想看到有别的男人出现在自己的后宫。
洪天王对这一方面很在意,后来洪秀全还给洪天贵福写有《十救诗》,包括"妈别崽"、"姊别弟"、"哥别妹"、"嫂别叔"等内容,告诫洪天贵福"遵此十救诏习炼,上天常生福长悠",严防男女混杂,所谓防患于未然。
这位小天王学习的内容不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四书五经了,洪天王对这些已经深恶痛绝,洪秀全将其斥为"妖书",严禁洪天贵福接触。给他带来金钱和美女的是上帝,于是,洪天贵福开始太平天国内刊:《十全大吉诗》、《三字经》、《幼学诗》、《千字诏》、《醒世文》、《太平救世诏》、《太平救世诰》、《颁行诏书》,算是自编教材吧。
不学知识,怎么治国?在洪天王看来,完全没必要去学习治国本领,"爷哥朕幼坐天堂,永普照万方万洋"。洪秀全自封为上帝之子,此处"爷"指上帝耶和华,"哥"指耶稣,"幼"指幼主洪天贵福。爷爷哥哥保佑着,学知识干啥,坐着享福啊。
有这样的父亲,这位小天王的日常生活是很枯燥单调的:每天早朝、早饭、午时和晚饭,各写一道“请安本章”给洪秀全,但本人却不能随便去见,且这些“本章”也是早就有人拟定的,他只需依样画葫芦地抄一遍;除此之外,他的时间主要用来读那几本枯燥的书,以及和四个“幼娘娘”消遣。
1856年,洪秀全病逝,时年14岁的洪天贵福继位,称为"幼天王"。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不久,天京城破,在忠王李秀成等人的拼死护卫下,洪天贵福跑了出来。不过不久还是被俘了,长期的娇生惯养让这位小天王毫无骨气,懦弱无知和卑躬屈膝的样子让人吃惊。有诗为证:
“老爷见识高,世世辅清朝;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如今跟到唐哥哥,唯有尽弟道恭和;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谢哥恩再三多。”
这首诗是写给唐哥哥的,这个唐哥哥是谁呢?他叫唐家桐,湖南人,奉命押解洪天贵福到南昌。显然在押解过程中,唐家桐对洪天贵福诱之以利、动之以情,哄骗洪天贵福乖乖招供。这不是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吗?
尽管如此,清人可不会因此放过你,1864年11月18日,洪天贵福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时年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