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读钱记丨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告别了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虽然成立的非常仓促,但却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新的中华民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和国,首次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图)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里面有这样一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样的论调,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包括孙中山自己。早年孙中山发动革命时,曾因为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一度提出过大汉族主义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随着自身革命阅历的增长,孙中山不但不再主张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复仇口号,相反,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还主动表示与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决裂。他认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五族共和”是由孙中山提出的、全新的民族主义观,深刻地反映了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对晚清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的一次清算。意味着孙中山从狭隘的暴力革命与大汉族主义转向了国家建设的“三民主义”,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并没有“五族共和”一说,只有“华夷之辨”,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既与人类学、人种学与民族学等现代科学传入有着必然联系,也与西方列强的入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英、法、美、日等列强的进入,使得中国人不再纠结于狭小的“民族”区分,而是作为中华民族这个整体,集体向列强发出“东方醒狮”的怒吼。

在这样的政治理念上,中华民国政府破天荒地成立了“蒙藏事务局”(后更名为“蒙藏委员会”),相对于清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而言,“蒙藏事务局”则在法理上与科学上更进一步,反映出了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民族问题更加具有现代意识。

而且,蒙藏事务局刚一成立时,班子成员就体现出了“五族共和”的特点。其中包括蒙古族的“总裁”贡桑诺尔布、汉族的“署理副总裁”姚锡光与满族的“副总裁”荣勋。虽然他们三位都是清廷的旧官僚出身,但是都是“五族共和”的拥护者。以“总裁”贡桑诺尔布为例,他做了十六年的“蒙藏事务局”的总裁,期间做了不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工作,不但身体力行团结蒙古族、藏族的佛教领袖,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了白话报,在基层民众中宣传“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

拙友刘大先博士对贡桑诺尔布的历史功绩有过专门的考证,早在1920年代,贡桑诺尔布就在西单石虎胡同兴办了“北京蒙藏学校”,自任校长。期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共产党人曾在此学校授课,而乌兰夫、李裕智等进步学生,也是该校的杰出校友。从这点来看,“蒙藏事务局”的历史功绩,理应被后世所铭记。

当然,相对于“五十六个民族”来说,“五族共和”显然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这却是对于自身民族的先进认识。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直在努力践行“五族共和”的理念,并且对于清朝王室,一直采取优待政策。

(图)民国开国纪念币

在中华民国的国旗上,“五色旗”意味着“五族共和”。在政权初肇的1912年,民国政府发行了一套“开国纪念币”,钱币的正面就是“五色旗”。“五族共和”已经僭越了简单的民族学、政治学专有名词的范畴,成为当时举国上下念兹在兹的一个概念。

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小插曲,颇为有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专程去了清廷“摄政王”载沣家中,拜访载沣。这让载沣受宠若惊,而且孙中山还赠给载沣一张自己的照片,上面写着。“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据说, 1951年载沣去世前,床头书桌上摆放的都是这张照片。

特邀作者 丨 韩晗

(「历史堂品」官方 lishi860 )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