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都知道1955年授军衔,评出了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但这其实并不是最初的版本,最初讨论授衔时,曾经有一个十三元帅的议案。
除了原有的十大元帅之外,还有三位也是元帅候选人,他们是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周恩来在军中的资历当然老了。他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以后又一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这样的资历要么不评,一评就一定是元帅,而且应该是第二位。
再说刘少奇,刘少奇的理论水平,治国能力可以说在中共党内是极为优秀的。就是军事,也是非常厉害的。
一开始,刘少奇搞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工人罢工,此后领导白区工作,参加长征到了陕北出任北方局书记。抗战时期,八路军三个师开赴华北,而华北地区其实就是受刘少奇的领导。
八路军在华北打开局面,从四万人变成十五万人,刘少奇功不可没。此后,发生皖南事变,新四军陷入困境,刘少奇又前往南方,建立新的新四军军部,提议陈毅为军长,另外,粟裕的发掘,刘少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来,新四军也发展起来了。
可见,我军两大主力八路军跟新四军的壮大都跟刘少奇有关系。此外,出兵东北,刘少奇也是主要策划者。可以说刘少奇在理论与实践上是很接近毛主席的水平。就是某些方面差了点。如果刘少奇评元帅,以军队的资历可能要排在周恩来后面,但可能还要排在彭德怀的前面。
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红军时期的红7军政委和前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八路军的政治部副主任,刘邓大军的指挥者,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他当然也是能评上元帅的,但可能要排到林彪的后面。
这三位后面都没有评元帅,主要是他们已经参加了政府方面的工作。当时还要评毛主席为大元帅,但毛主席表示自己肯定不评大元帅,然后问他们:你们三位要不要评?
三位当场表示不评了。
(当时为毛主席准备的大元帅服)
那是不是所有参加政府工作的都没评呢?不是的。陈毅元帅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相当于元帅了,他也可以不评。当时刘少奇就提出来,陈毅也可以不授衔。刘少奇之所以这么提,其实是希望给粟裕争取一个元帅的机会。
陈毅跟粟裕都是新四军出来的,陈毅是第一号(除去叶挺),粟裕是第二号,如果陈毅不评,那粟裕肯定是元帅。
刘少奇对粟裕一向是十分欣赏,刘少奇只在新四军呆了一年,就发现了粟裕的军事才能。他当时说:粟裕的一师在抗战中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的确是这样的,脑洞老师以前也介绍过,粟裕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厉害,而且他在抗战时就很突出了,打了很多大胜仗。后受刘少奇跟陈毅的鼎力推荐,粟裕才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很大的重用。
但是,周恩来以及毛主席还是建议陈毅评元帅。
这是元帅的授衔。大将也评了十位: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
但大将也有另一个版本:十四大将。当时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四位人选。
李先念是红三十军政委,新四军五师师长,这个级别完全是可以当大将的。评上大将的王树声大将就是李先念的副职。但李先念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所以就没有评。
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也是这样的情况,他们都已经参加地方或者中央政府的工作,所以就没有评大将。
事实上除了这七位,还有四位论军中的贡献跟资历也是可以评上大将的,就是杨尚昆、滕代远、程子华、郑位三。但同样是因为已经离开了军队,所以就没有评军衔。
当然,评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评上并不代表对中国解放军的贡献少。事实上,后来又评了一个我军三十六位军事家。这里面就更全面些,不但没评的杨尚昆、李先念等人上榜,还有牺牲的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等人也得到了这一荣誉。
关注脑洞老师的今日头条:脑洞历史观 or :脑洞历史观。脑洞老师以后再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早期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