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东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梁妠:临政三朝难称'明后'

汉顺帝皇后梁妠临政三朝难称“明后”

汉顺帝皇后梁妠经历了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四个朝代,但最终的结果完全出乎人们预料。

(1)十六年侍奉顺帝

公元125年,济阳王刘保在宦官的支持下登上皇帝宝座,是为顺帝,年仅十一岁。虽然没有了太后临朝,可宦官当道的局面已经形成。

公元128年,也就是永建三年,已经做了三年皇上的刘保,诏令在全国选择十三岁至二十岁之间的良家童女充斥后宫。要求很明确:姿色端丽、吉祥。

梁商的女儿梁妠和他的妹妹姑侄两人同时入宫待选。两人都很美丽,尤其是梁妠,似乎更加楚楚动人、举止端庄。负责相面的茅通一见她,连忙向皇帝刘保说:“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就这样,梁妠和她的姑姑都顺利当选。刘保对她们两人都很满意,不久同时晋升为贵人。虽然乱了辈分,但皇家并不是太在意这码事情,于是姑侄女两人都委身于皇上刘保。

可是两人都姓梁,又是一家子人,貌像多少有些相似,所以在宫里许多人容易搞混,于是当姑姑的仍叫“梁贵人”,而当侄女的梁妠便改叫“梁小贵人”。这梁小贵人虽然年纪不大,却也是有文化的家庭熏陶出来的。她人很聪明,九岁的时候便能背诵《论语》,谈论《韩诗》,常把古时贤淑之女的图画放在身边,自我劝诫。

实际上,梁小贵人格外受宠于顺帝刘保。自进宫后,经常受到顺帝的临幸。有一段时间,顺帝甚至不再临幸其他嫔妃,专宠她一人。顺帝虽然不厌弃,但梁小贵人非常不安,因为她分明从其他嫔妃的眼中看到了妒忌,甚至仇恨。

梁小贵人虽然年纪很小,但聪明的她是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局面的,因为皇帝专宠一人,只能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不可能维系一生,那么在宫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迟早要结怨结仇的,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互相较力,发展到互相倾轧,很可能都没有好结果。梁小贵人和顺帝都是少年,但似乎梁小贵人更加懂得人心。她曾经在顺帝面前说:“如果后妃互相不妒忌,皇上子孙众多,江山永固,国泰民安,那是多好啊!我劝陛下能够平等对待嫔妃,我也就可以避免诽谤了。”这让顺帝非常高兴。

要知道嫔妃都是希望独宠的,甚至希望一生占有皇上。她们往往在皇帝面前非议其他嫔妃,而竭尽全力满足皇上,甚至希望其他嫔妃都不怀子,而自己独享后代,不断生子,当皇后、皇太后,永远受到尊敬。让皇帝平等待嫔妃,则意味着其他嫔妃有可能先于自己生子!当时顺帝还没有儿子,很可能就失去了当皇后的机会!

所以,梁小贵人这么一说,让顺帝非常感动,因为皇上的心是花花的,他之所以需要嫔妃成群,不正是希望子孙众多、江山永固吗?梁小贵人的话,让皇上理解为宽宏大量、人品极佳,从道德方面给予了极高评价。虽然顺帝“听从”了梁小贵人的劝诫,在临幸她之余,也开始临幸其他嫔妃。但对于梁小贵人,顺帝心中充满感激和欣赏。

四年后,朝臣上疏希望顺帝册立皇后,以便母仪天下,使国家走向正轨。当时顺帝已经有了几个儿子,而被他临幸最多的梁小贵人梁妠却没有怀孕,这对于梁妠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皇宫里,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已经形成风俗,任何一个嫔妃都不希望自己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这个“后”不是孩子的泛指,而是专指儿子,况且梁妠连女儿都没有呢?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怀过孕。

实际上顺帝完全可以从为其生过儿子的嫔妃中选择皇后的。但是十四岁的顺帝还是个懵懂少年,他对女人的理解还没有成熟,他自己无法确定皇后是谁,当道的宦官也不管不问,顺帝没办法,只好采取“抽签”的办法从四个贵人中确定皇后。

抽签结果,顺帝的梁小贵人梁妠中签。对于这个结果顺帝非常满意,因为他本身就非常喜欢梁妠。在朝臣看来,这是天意。

就这样,十七岁的梁妠入主后宫,结束了贵人的生活,开始母仪天下。有关梁小贵人成为皇后之事情,有两个看点。一是说用抽签的方法确定皇后,这几乎是中国历朝历代独有的;二是说梁妠比顺帝大三岁,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也是少见的。

聪明的梁妠当了皇后之后,言行更加谨慎,她上服侍顺帝,下联络嫔妃,注意与其他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贵人的时候,她就不希望顺帝专宠,当了皇后之后仍然如此,这是非常难得的。当然,她怎能不希望自己也当母亲呢?为顺帝留下一子半女,对梁妠来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也是她入宫以来最大的不幸。

按照惯例,梁妠当了皇后了,她的父亲梁商被顺帝加封为户邑,赐安车驷车。长兄梁冀也升迁为步兵校尉,其他亲属也都加官进爵。

汉朝历史上外戚专权过多,这引起了顺帝朝臣的关注。他们纷纷上疏顺帝,说可以给梁皇后家厚禄,但不能给实权,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外戚专权,顺帝不愿采纳。

及至公元134年,顺帝执政后,梁氏家族还在晋封。这一年,梁商被封为大将军衔,总理朝政,但梁家人非常明智,梁商称病不出。

顺帝不同意梁商如此客气,他一再下诏,最后还是将梁商请出,就任大将军。

梁商上任后,待人非常谦和,关心百姓疾苦。每当发生饥荒时,他便下令家奴拉着自己家的粮食赈济灾民,所以深得百姓爱戴,即使是前期反对授予他权力的大臣,他也能一视同仁,逐渐使这些大臣意识到,梁家的高贵之处。

另外,梁皇后仍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谦虚作风,她从不铺张浪费。虽然自己无后代,可是她特别关心顺帝嫔妃所生的孩子,经常叮嘱孩子的教育问题,把这些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遇到日食、月蚀等天气现象,她总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像许多皇后那样,借刀杀人,压迫宫人,排除异己。

另外,梁皇后非常孝顺。公元141年,她的父亲梁商去世,她亲自为父亲送葬,表现特殊。要知道,女儿在宫里当皇后,一般是不给父亲或家人送葬的。一是碍于礼节,因为皇后是母仪天下的人,可谓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是许多皇后不愿意参与娘家的事情,就像现在还有人说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样。可以说,梁皇后和她的父亲梁商为梁家争得了荣誉。

但是,皇后的兄长梁冀却是背着父亲和妹妹干了不少坏事。他游手好闲,整日喝得大醉,踢球下棋,斗鸡走马,不务正业。待人阴毒,谁反对他,必死无疑。

顺帝出于对梁皇后和大将军梁商的敬佩,在梁商还未下葬的时候,下诏任命梁冀继承父业,荣升大将军。其实这是一个错误。梁冀的德才,都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最后,汉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后话。

顺帝还封梁皇后的弟弟为河南尹,他等于主动把朝权拱手让给了梁家。

仅过了三年,建康元年(144)八月,刚刚三十岁的顺帝因病驾崩,他执政了十九个年头。

(2)梁皇后不知家大国大

梁皇后侍奉了顺帝十六年,但是没有给顺帝留下孩子。现在,顺帝走了,她怎么办?朝廷怎么办?

实际上,在顺帝将朝权让给梁家的时候,梁家曾与宦官在利益方面发生了冲突,只是事情没有扩大化。主要是因为,宦官看到顺帝依靠梁家、信任梁家,因此没有采取激烈的办法解决矛盾;而梁家一方的皇后以及她的父亲,能够约束自己,宦官也不能真正抓住把柄。他们的力量或者说矛头主要集中在皇后的哥哥梁冀身上,因为他的毛病最多,辫子最多,但是顺帝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顺帝去世以后,梁家立即想到让顺帝的贵人虞美人生的孩子刘柄即位,因为一来刘柄只有两岁,能够通过教育培养同梁家的感情,另外,虞美人的性格温和,也易于控制。

刘柄即为冲帝。梁皇后和冲帝生母虞美人并称皇太后。但是由于虞美人家族在朝廷没有势力,所以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梁家,形成了对虞皇太后的排挤。及至后来,为了虞美人及其家人的名分问题,在朝廷上还发生了唇枪舌剑。这是后话。

梁太后执政后发出了第一道诏令,任命赵峻为太傅、李固为太尉,他们与皇太后的哥哥梁冀共同梳理朝政。

赵峻很有才干,在朝廷里有很高的声望。李固曾不远万里拜师学艺,而且为官正直,也是当时有名的大臣。应当说,赵峻、李固这样的名臣被梁太后任用,说明梁太后是有公心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梁冀共理朝政,这一着棋很英明,梁冀对梁太后来说是安全的象征。事实上梁太后也知道,他的能力和品德是不足以服众的,因此这样的组合显示了梁太后的政治谋略。

梁太后的第二道诏令,便是招三公百官推举贤良方正之士,策问治国安民之道。这个诏令也算是明智的。

四个月后,也就是公元145年正月,小皇帝刘柄突然患病,而且生命垂危。梁冀大将军看到这样的情况,不与梁太后和赵峻、李固商量,擅自寻找帝位继承人,他看中的是渤海王刘鸿的年仅八岁的儿子刘缵,并背着众人把他偷偷接到京师洛阳,准备冲帝一死,便立刻拥刘缵为皇帝。

不久,尽管在御医的不懈努力下,冲帝的生命还是没有保住,梁太后担心扬州、徐州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会乘机向汉朝发起进攻,于是准备密不报丧。她派人找来赵峻、李固商量此事,梁皇后决定暂时不宣布冲帝驾崩的消息,待确定了帝位继承人后再宣布。不过,李固认为,冲帝虽然年幼,但也是皇帝,不应当隐瞒死讯。梁太后还是倚重李固的,于是同意了李固的建议,对外宣布冲帝驾崩。

宣布之后,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说被害死的,有说汉朝命苦的,好在还没有引起大的波澜。不过,在新皇帝的人选上,意见开始发生分歧。前面说过,梁冀看中的是渤海王刘鸿的年仅八岁的儿子刘缵,而李固等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龄接近二十岁,可以亲自理朝,立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即位事情已经演化成家族掌权,还是交给刘氏后代直接掌权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按李固的说法,把朝权交给年龄接近二十岁的刘蒜,实际上就是让梁家交权,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换一种说法,在不知道刘缵能力如何的情况下,而且在农民起义军不断骚扰的情况下,把朝廷交给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孩子是否明智,也是一个问号。

梁太后对李固、赵俊一直是信任的,但是李固出的让梁家交权的主意着实让她失望。不过,她的本家哥哥梁冀的行为也不能让她满意,因为在大家没有商量好之前,梁冀便擅自将皇位继承人确定好,这一方面违反了规矩,打破了梁冀、赵俊、李固三人共同辅佐梁太后的格局,更重要的是梁冀的眼里也没有梁太后。家里家外的事情都让梁太后不满。

在梁冀向梁太后道歉后,梁太后的心里已经倾向于立刘缵,毕竟权力是诱惑人心的,八岁的孩子还能够保证梁太后、梁冀执政,不至于大权落榜。而此时,聪明的李固作了一件糊涂事情。梁太后派人召李固进宫,试图说服他放弃刘蒜而立刘缵,可李固却以“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心理状态回绝了梁太后的诏令。他觉得梁太后的权心太重,已经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了。这样的态度让梁太后再次失望,她完全不能理解李固此时的心理;同时也坚定了她“外人靠不住,上阵还靠父子兵”的想法。梁太后决定,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刘缵为皇帝。

公元145年,朝廷诏告天下,刘缵即皇帝位,是为质帝,年号本初。梁太后仍为太后,临朝执政,梁冀仍为大将军。这样,在汉朝数不胜数的少年皇帝中,又多了一个八岁的小皇帝刘缵。

梁太后通过立刘缵为帝的事情,看出太尉李固已经和她分心,于是便不再限制梁冀的权力。梁冀本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没有了限制,他更加嚣张。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感,以李固为首的臣僚纷纷上疏给梁太后,希望她能管一管梁冀,但是上疏没有了回复。大臣与太后的矛盾加深了。

一个突发的事件,让刘缵这个小皇帝送了命。

有一次梁冀在上朝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为一件小事情大骂大臣。本来小皇帝刘缵只是一个看客,不关他的事情。可是,这个八岁的孩子非要说话不可。他在事先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当着满朝文武对梁冀说:“你真跋扈,是跋扈将军!”

梁冀当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他立即训斥小皇帝。可没想到小皇帝也不软,丝毫不能像成人那样念梁冀的知遇之恩。相反,他觉得就是梁冀待人苛刻。

梁冀对这个自己亲手扶植的,而且为他得罪了众多大臣的小皇帝彻底失望。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丝恐惧,因为这个孩子才八岁,成人亲政后会有他梁冀好果子吃吗?不可能!

梁冀决意搞死小皇帝,另立他人。他又不和梁太后商量,私自做主与宦官商量,将毒药掺在大饼中送给质帝。质帝吃过毒饼中毒身亡。这个仅仅九岁的小皇帝,就这样说了一句心里话,便一命呜呼了。

(3)把持立帝权,又办封后事

把持朝政的跋扈将军梁冀搞死了小皇帝质帝。可是,梁太后、梁冀等人,还没有改变刘氏江山的气魄。此时的汉朝,即使皇帝是个傀儡,也是不得不有的。质帝死后,梁冀与梁太后再次商量,以便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商量来商量去,他们最终选中了汉章帝的曾孙刘志。刘志十五岁,生于帝王之家。最重要的是,刘志算梁氏兄妹的妹夫,实际上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是,当梁太后、梁冀向群臣交代时,没想的事情发生了。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一班大臣主张立德行兼备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

梁太后、梁冀实行高压,怎奈李固一班人等也毫无惧色,搞起了“文谏死”,着实把梁太后、梁冀气得够戗。

不日,梁冀重会公卿大臣,他言辞激烈,试图弹压众人,表示了非刘志不立的态度。很多大臣,包括胡广等人一看形势不妙,便表示臣服。当时只有李固“执迷不悟”,仍然坚持立刘蒜为皇帝,无论梁冀怎样威胁利诱,“我自岿然不动”。梁冀也无计可施,怒气冲冲地去见梁太后告状。

梁太后的胳膊肘当然不能往外拐。于是以梁太后名义下诏,罢免了李固的官职。

刘志在梁氏家族的“关怀”下登上皇帝宝座,梁太后仍然是照方抓药,再次临朝听政,梁冀仍然把持权力,所谓“皇帝易改,江山依旧”。

这时候,内忧外患一起袭来。内有梁冀贪赃枉法、卖官敛财;外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梁太后自然不敢怠慢。她对自己的娘家人梁冀没有办法,只能对农民起义军下狠手。当然,梁太后也是非常懂韬略的。她在弹压农民起义军的同时,也不忘采用怀柔政策。她曾经连续颁布数道诏令,或大赦囚犯,或赈济灾民,或表现出对大臣上疏十分重视。

但是这一切能够挽回颓势吗?虽然这些措施表面上起到了一些作用,其实,众公卿大臣的内心对梁太后根本失去了好感,剩下的只有怨恨了。

公元150年,也就是和平元年。刚刚四十五岁的梁太后因内忧外患、身心疲惫,终于病倒。这位执政六年、临朝四帝的女强人不得不放开了她留恋的权柄。当然,在归天之前,她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将权力归于桓帝刘志。

(4)身后祸患无穷

梁太后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及她的家族的厄运并没有了结。梁家的势力依然强大,梁太后死去了,梁冀还活着,还在把持朝政,让表面上已经亲政的桓帝的权力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梁家强加给桓帝的皇后梁女莹,还在发挥作用,桓帝最终选择了等待,尽管作为帝王,这是最难以接受的,可是桓帝没有其他办法。

梁女莹是梁太后和梁冀在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的农历六月,也就是刘志称帝的第二年——强迫刘志迎娶的。八月,梁女莹被正式册立为刘志的皇后。

这位小梁皇后借梁冀和梁太后的势力专制内宫,她的生活极其奢华。梁女莹相貌平庸,入宫后非常嫉恨刘志身边那些漂亮的佳丽,采用各种卑鄙的手法,不准她们接近桓帝。桓帝尽管不满,但无可奈何。

公元150年,梁太后死去后,桓帝开始有意疏远皇后。梁女莹遭到冷落,非常不满,尤其是看到桓帝宠幸其他嫔妃,心中便充满怨恨。她开始对那些怀孕的嫔妃下手,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桓帝内心是十分清楚的,于是他更加厌恶梁女莹。梁女莹内心郁闷,得了重病,于159年病死宫中。

此时的桓帝刘志已经羽翼丰满,他决定彻底铲除梁家势力。他与身边的宦官单超、唐衡等人密谋除掉已经老朽的梁冀。经过多次缜密策划,他下令行动!御林军千余人包围了梁冀大将军府。梁冀及其正妻孙寿绝望自杀!自此,以梁太后、梁冀、梁女莹为代表的梁家势力土崩瓦解。

唉,梁太后临朝的结局如此可悲,值得后人深思。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