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逸才范蠡襄助越王勾践击灭吴国后,并不贪恋近在咫尺的荣华富贵,而是巧施妙计离开勾践,携风华绝代的美人儿西施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从此退隐江湖,不知所终。这则亦真亦幻的浪漫传闻如此深入人心,可谓触到了人内心最柔软之处,以至于人们将之视作信史而传颂至今,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之事了。
那越王勾践亦非等闲之人,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卧薪尝胆,受尽奇耻大辱,只为一雪国仇家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善于吸纳别人意见的勾践在范蠡、文种等高人的帮助下终于灭了吴国,也算没白作阶下囚,没白睡柴火堆,没白舔猪苦胆。范蠡不愧是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并杀掉吴王夫差的首功之臣,没有他就没有越国日后的辉煌。两人为了同一个理想携手奋斗长达四十余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公元前473年,另一位奇人,吴国谋臣伍子胥死于小人诬陷。越国最为忌惮的劲敌却死于自己人内讧,令人唏嘘,可见堡垒最易从内部被攻破。
心腹大患既除,人数并不占优的越军遂放心大胆倾巢而出,一举攻入吴都姑苏城(一说阖闾城),吴王夫差含羞自尽,曾盛极一时的吴国灰飞烟灭。
楚虽三户能亡秦,越甲三千必吞吴!勾践知耻而后勇,范蠡、文种尽心辅佐,越国终于由弱变强,越王成为春秋末期赫赫有名的几位霸主之一。
强邻吴国已灭,梦想成真,到了该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范蠡跟着勾践血里来火里去这么多年,如今大事已成,拜相封侯、论功行赏自是不在话下,多年的浴血打拼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然而,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离开勾践,辞归故里。40年的朝夕相处,范蠡对勾践的为人看得十分透彻。那勾践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勾践是个为达目的决不罢休之人,甚至为此可以含垢忍辱乃至百忍成精,他身上虽有帝王的霸气,但也算从善如流,对自己以及文种的话基本能听从,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但此人也有帝王身上常有的刻薄寡恩的一面,说白了是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受的偏狭之人。这样的人和他一起打天下可以,却不能一起坐天下。既不能与之共富贵,日后必遭不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司马迁对这段历史作了如下描述:越灭吴后,勾践命令将吴王夫差放逐到一个小岛上,吴王羞愧自杀,临死时他以袖遮面,哽咽着说无颜去见被自己冤杀的伍子胥。过于自信的夫差先是将勾践纵虎归山,后又任其积蓄实力、不断壮大,今又听信谗言自剪羽翼,可谓作死得死啊。
《史记》载:不久,“范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乐。子何不去?”范蠡到了齐地后飞信提醒老朋友文种速速离开越王勾践,否则后悔都来不及了。文种见信似有所悟,于是称病不朝。然而,文种到底没有听从范蠡要他火速离开勾践的忠告,他内心仍然放不下对封妻荫子的热望,似乎对喜欢猜忌、阴鹫戾狠的勾践还有所期待。他选择了留下,只是说自己有病而久不上朝。不久,果然有人谗言文种将要作乱,越王赐他一把宝剑,暗示文种自裁,文种遂含恨自尽。
范蠡心细如发,未卜先知,遂得以全身而退;文种执迷不悟,贪恋富贵,不听好友警示,终至一语成谶。到被逼挥剑自裁时,他一定懊悔不听范蠡之言,然而已经悔之晚矣。
范蠡机敏过人,早就看出勾践外宽内忌的禀性,对他那一套阴一手阳一手的伎俩可谓洞若观火。可范蠡终究是个一诺千金的真君子,当初既然答应勾践助他一臂之力,那么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哥绝不中途离去,但前提是你必须得听我的。范蠡对勾践内心不断拨弄的小算盘心知肚明,对他人性中的阴暗面更是早有领教,可他是位有担当、讲道义的真君子,行事有始有终,令人佩服。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与使命,然后巧妙地离开勾践。他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抉择,离开的很决绝,又不露痕迹,让勾践亦无话可说。从这点看,范蠡是一位古今少有的绝世高人。
所谓智者,一定有高深之远见,成败祸福,事先就能预见,能“早防而救之”,老早就能预料它的后果而采取应对措施。范蠡登高望远,知道可为可不为,深谙存亡之机要,预先料得到,把握得住。因而能逢凶化吉,保全身家性命,实为不世出的人杰。
范蠡乘一叶扁舟渺然遁去,船上到底有没有西施这位红粉知己与之携手同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浪漫而神秘的传说总能引发后人无尽的猜想,和绵绵不绝的思古之幽情。它预示着一段美好新生活的开始,预示着希望与未来。
历史上究竟有无西施其人一直存疑,有人认为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虚拟人物,才子佳人本就容易引发无穷联想,这位史上最美丽的“女间谍”或许是承载后人美好情感的一个载体呢。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地,大概是今天山东肥城一带。史载他带领全家“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致产,居无几何,置产数千万”。意思是他带领全家人在海滨晒盐贩卖、捕捞海产,经艰苦打拼,努力经营,终成一代巨富。
范蠡的人生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是政治家,后半生是经济家,且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前半辈子他殚精竭虑辅佐勾践复国,灭吴后急流勇退,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后半辈子他展示出自己永不满足的人生追求与极高的经商天分,化茧成蝶为一代巨商。政治上他登高望远,军事上纵横捭阖,堪称出类拔萃的柱石之臣,难有其匹的战略战术大师。经济上他眼光独到,运营有方,被尊奉为商家始祖。历史上成大事者数不胜数,然而如范蠡这般善始善终,进退自如,结局圆满者少之又少。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他都能做到极致,辞官归隐后他的商务事业犹如烈火烹油,端的是蒸蒸日上,成为富甲天下商业巨子,自有寻常人难望项背之处。
范蠡生就干大事的材料,不论做官还是做生意,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大气象来。经过不懈努力加之眼光独到,他成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身家巨万的范蠡并未得意忘形,做起“独乐乐”的土豪,而是选择了能使“众乐乐”的慈善事业,也让自己本就不平凡的人生达到一个新的峰值。
《史记》载,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于贫交疏昆弟”,意思是他仗义疏财,回馈社会,拿出一部分钱财接济穷朋友和帮助生活困顿的远房亲戚们脱贫致富。当然,范蠡并没将家财散尽,全部分了了事,而是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修桥铺路,访贫问苦,做了许多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善事。范蠡是我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慈善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范蠡精明过人,善于把握商机,因此财富愈来愈多,成了海内闻名的大富豪。同时他广结善缘,赢得人们交口称赞,被后世商人尊为“文财神”,一直供奉至今。多年后,范蠡年纪老迈,于是将家产传与儿孙,范家子孙传承其衣钵,用老祖留下的财富与口碑继续创业,继续做善事,财富如滚雪球一般越聚越多,结果“家产累至巨万”。
春秋时期诸国的首富毫无疑问就是“陶朱公”范蠡,地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李嘉诚、马云、王健林等人吧。
范蠡为后人做出了表率,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体现在:永无止境、从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深谙保身之道,不恋栈权力,懂得该放手时须放手,有别人难以觉察的人生大智慧;儒道融汇互补的健全人格精神,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踏实稳健的务实作风,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与人为善、正道而行、诚信经营的商业精神;事业成功后并不恣意享乐,而是关注民生,回报社会,恩泽苍生。
范蠡不愧是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他身上那种独立潮头、敢为人先、踏实稳健、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传承数千年之久、使中华文明之脉绵延不绝、值得今人学习效仿的“士君子”风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