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李晟:挽唐室于危难的忠武王 被称为大唐的中兴名将 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晟是唐朝中期名将,性疾恶,临下明,善知部下之长;敢犯言直谏,尽大臣之节;治军严明,赏罚必信。在作战指挥上,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团结友军,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并用,因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晟出生于开元十五年五月初一,他刚几岁,父亲去世。聪颖过人的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恭谨行孝,侍奉母亲。他生性刚毅,才赋出众,善于骑射,18岁从军,身高6尺,英勇果敢,无人可比。当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被一员猛将凭借城池的坚固奋力抵抗,使唐军伤亡很大。王忠嗣急不可耐,便召集军中善射能手,将他射杀。

此时只见李晟挽弓如满月,嗖地一箭,就把那员猛将射倒在地。全军振奋,一片哗然。王忠嗣对李晟厚加犒赏,并拍着他的背道:“此万人敌也。”这就是“万人敌”典故的来历。李晟的事迹很快传到凤翔节度使高升的耳里,便召去封为将领。他曾击退叠州反叛的羌人与高当川,又打败宕州连狂羌于罕山。因功累迁左羽林军大将军同正员。

广德初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安排李晟统领游军,接连打败了党项羌高玉等人,擢升为光禄卿,后调任太常卿。大历初年,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委任李晟为右军都将。大历四年,吐蕃围攻灵州,李抱玉派李晟率五千人马攻打吐蕃。李晟胸有成竹地说:“靠兵力太少了,靠谋略又太多了。”于是只带了一千兵马疾出大震关,至临洮,攻破定秦堡,焚其积聚,俘虏首领慕容谷钟。

吐蕃闻讯,急忙撤军,解除了对灵州的包围。李晟官拜开府仪同三司。大历八年,泾原节度使马璘与吐蕃战于盐仓,被重重包围。在危急关头,李晟率部下横冲上去,从乱军中将马璘救出,因功封合川郡王。马璘忌妒李晟的名声,加之李晟对他的礼节不周,就让李晟去京城朝拜。唐代宗李豫任他为右神策军都将。

德宗即位,吐蕃进犯剑南道。当时节度使崔宁在京朝拜,三川一带惊恐不安。德宗皇帝便命令李晟率神策兵救援,并授官太子宾客。李晟到了蜀地,一举攻下飞越,收复肃宁三城,渡过大渡河,杀敌千余人,吐蕃狼败而逃。

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反叛朝廷,兵围临洺和邢州,德宗任命李晟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救援临洺。李晟阵斩田悦部将杨朝光,又在洺水大破田悦。建中三年,李晟在洹水击败了田悦军,解除了对临洺、邢州的包围,继而向魏博进军。不久,德宗对李晟加封检校左散骑常侍。

此时,卢龙节度使朱滔因不得所取深州而不满;成德节度使王俊武也因朝廷收其所辖赵、定二州鸣不平。田悦觉得有机可乘,便派出使者,进行离间,求其援助。朱滔、王武俊一一应之。于是,便率军围困赵州。就在这需要一致对敌的关键时刻,马燧因李抱真分兵两千守护邢州一时不开窍,便想领兵回去。

李晟劝道:“当初我们奉旨讨贼,是三将一同进军。李抱真尚书因刑州与赵州相邻,分兵守城,也不是坏事,何况他的精兵强将还都在这里。您突然率军离去,皇上托付给我们的事怎么办?”马燧听了,如醍醐灌顶,幡然悔悟,向李晟道了谢,又到李抱真营中致歉,二人和好如初。

很快,王武俊引兵围攻赵州。李晟奏本德宗,请求前去解围,先去定州和义武军节度使张孝忠会合,谋攻范阳,王武俊就会放弃赵州。德宗听后很是赞赏,加封他为御史大夫,派禁军将领莫仁擢、赵光铣、杜季泚等都隶属于他。于是,李晟领兵从魏州北进,直攻赵州。王武俊闻讯,果然撤军退走。

李晟在赵州休整3天,与张孝忠会师后,北征恒州,在清苑包围了朱滔部将郑景济。田悦、王武俊都派兵救援,在白楼展开了大会战。叛军先是攻击张孝忠军伍,被李晟率领的步兵和骑兵击溃。清苑更加危急。朱滔、王武俊非常害怕,就把魏博的军队全部调来围困李晟。李晟对内攻击郑景济,对外又抵抗朱、王二人的攻击,往往一天几仗。不巧,李晟患了重病,几次不省人事。部将共同商议,用马把他运回定州诊治。朱滔、王武俊虽然闻知,但也不敢追击。可见李晟的神勇与威武,已使叛军胆战心惊。

李晟病愈后,准备再次进军,不料泾原兵变(建中十四年,藩镇李希烈围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德宗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赴救。因官兵一路饥寒交迫,至京师又以糠菜犒军,泾原官兵遂张旗鼓噪入城,杀宗室70余人。德宗西逃奉天。姚令言拥朱泚在长安称大秦皇帝,德宗令李晟勤王。国难当头,李晟自定州引兵经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德宗降诏加封李晟为检校工部尚书、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进军至渭北,在东渭桥扎营,威逼朱泚。

当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从河北来勤王,驻扎在咸阳。他怕李晟独当一面分去自己的功劳,就奏请皇上与李晟会合。李晟接诏后移兵陈涛斜,与李怀光合营。但早有叛意的李怀光驻军咸阳80余天,以等待战机为借口,始终不肯出兵,且暗中勾结朱泚。李晟怕自己的部队被李怀光吞并,曾秘密奏本,请求移驻东渭桥,以分散李怀光的兵力。但未能实施。后因情势紧急,李晟以“奉旨”为由,迅即进驻东渭桥,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果然不出几日,李怀光吞并了鄜坊节度使李建徽和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的军队。李建徽逃了出来,杨惠元被李怀光所杀。

兴元元年三月,德宗君臣一行逃至梁州。由于山南地薄民贫,德宗还想西行成都。山南节度使严震从战略观点,竭力劝谏。已经一身兼任数使、并在前线运筹帷幄的李晟也上表规谏,才使德宗打消了念头。同时,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率西路诸军进驻奉天,与李晟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完成了对长安的战略包围。

为了抓住战机,李晟在西路军尚未到达的关键时刻,于五月二十八日率步骑精兵攻下长安。朱泚与姚令言带领近万名残兵败将向西逃去。就在同一天,浑瑊统帅的西路军攻克了咸阳。西逃准备投靠吐蕃的朱泚残部,一路遭到官军的不断追杀和袭击,部下相继逃散。到泾州,姚令言被麾下的泾原士兵所杀。朱泚只得带领范阳亲兵转而向北逃窜,到彭原西城屯,也被部下射杀,部众归降了泾州。至此,泾原兵变彻底平定。捷报传到梁州,德宗高兴得泪流不止。封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

七月十三日,德宗的车驾在浑瑊等人的护卫下回到长安。李晟全军到城外奉迎,“步骑十余万,旌旗数十里”,这个盛大的凯旋式标志着大唐王朝又恢复了以往的威严和气派。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者,乃是“忠诚感于人神,功业施于社稷,匡时定乱,实赖元勋”的李晟!

李晟挽唐室于危难之际,有再造之功。正如德宗皇帝说:“晟有兴运之略,有匪躬之诚,有定乱之勋,有禁暴之德。”因此,他一回京上朝,就大赦天下,赏给李晟永崇里宅院、泾原良田和延平门园林等。在李晟住进宅院的那天,京兆府为他陈设摆酒,派出乐队迎接开路,朝廷的宰相大将也去送他。德宗思慕李晟的勋业,为其树碑立传,命皇太子撰写碑文,勒石树于东渭桥,让其人其事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存。同时,又令皇太子抄下碑文副本,赐于李晟。

收复京畿后,李晟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又是军事重镇,但此地多年治理不善,也多次发生兵祸,便主动请缨,前往泾州。于是,德宗任他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进驻泾州。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见李晟,册封他为太尉、中书令。翌年三月,皇帝下诏给李晟建立五代家祠,追封李晟高祖父李芝为陇州刺史,曾祖父李蒿为泽州刺史,祖父李思恭为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为太子太保,母亲王氏为代国夫人。贞元九年八月初四,李晟病逝,享年67岁。

德宗闻知这一噩耗,泪流不止,5天未去上朝,命群臣上他府第吊唁,令京兆尹李充全权置办丧事,并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德宗还撰写了近400字的悼词,派宫闱令送到李晟的灵柩前。李晟出殡时,德宗又亲到望春门送葬,遣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相隔16年之久的元和四年,唐宪宗下诏:“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宁,扬名千古,建不朽功业者,我必以特殊的恩宠、亲切的眷顾报答他,国存荣存,载入典籍。已故为国平叛的功臣、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西平郡王、食实封一千五百户、追赠太师的李晟,是少有的英雄,秉性忠诚,有扭转乾坤的韬略、用兵如神的才干,在国家遭难之际,立平叛之功……我想增加对昔日功臣的褒奖,将他家和皇室后代并列,成为宗亲,以表达一片厚意。他的家族也应编入皇室名册。李晟的灵位要放进德宗皇帝祠庙,享受祭祀。”

北宋宣和五年,宋朝照唐代惯例,为历史名将设庙,在72位名将中,亦包括李晟。明朝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37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晟。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