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曹魏势力中的猛将夏侯惇,戎马一生,文武俱佳又廉明,战吕布,斗关羽,被曹操赞为天下奇才。
夏侯惇是个安徽人,出生在公元一五七年,是刘邦时代开国元老级别的人物夏侯婴的后人,也算是个官好几代了,从小就好争好斗的夏侯惇拜师学习,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见到有人嘲讽辱骂他的师傅,十四岁的他甚至连个子都没长高,便怒由心生恶向胆生提刀捅死了那人,这一下自然是捅了娄子,小伙子架不住年轻气盛,但毕竟是前人有功,在隐匿了一段时间后这事还是被压了下去,相比较下杀了人流浪了那么久的关羽就很悲惨。
后来岁数大了总是要谋个差事的,碰巧那一年自己的族内的兄长曹操开始创业,正巧需要人手,夏侯惇就和自己的一帮兄弟一起去曹操那上班,当了个助理,后来曹操的事业越做越大了,夏侯惇的职位也不断得到了晋升。接下来就是夏侯惇成名的战役了,在打吕布的时候,夏侯惇可是吃遍了亏,先是自己的部队在去和大部队会和的时候偶遇了吕布大军,被吕布突袭,领的一批补给被尽数夺走。再然后被诈降骗了过去,半夜睡的好好地被五花大绑当做了人质,被部下费尽心思才保释了出来。
这还没完,这一段时间就像是夏侯惇的噩梦,在和两位谋士一起保三座城的时候,夏侯惇率兵反攻吕布,却被漫天箭矢射中了左眼,这一段演义中描写的内容尤为详细,夏侯惇奋起,拔出箭矢吃掉眼珠,快马加鞭一刀砍翻了对方的一名将领,但是这场战役还是以失败告终,夏侯惇领兵退守。夏侯惇是个很注意自己脸的人,是个精致的男人,少了一只眼睛让他很是受打击,特别是别人总拿他的眼睛说事,更让他生气,每次拿镜子想自恋一下一看少只眼就愤恨万千,镜子被摔的次数数不胜数。
那么这个战绩劣迹斑斑的人为什么曹操那么喜欢他?因为夏侯惇的优点也实在太多了,战绩有时候真的不能说明问题,虽然输得多,但是武力值在曹操的一班人马中却是排的上号的,而且夏侯惇不禁不是莽夫,还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化人,他非常善于学习,为人也正直,还很廉明,放到盛世一定是一个人人赞誉的好官。此外还有两点,第一点是夏侯惇非常的忠诚,对曹操已经到了死心塌地的地步,甚至在被授予官号的时候宁愿舍弃汉朝的官职,只求曹操给他魏的冠号。而另一点就会他和曹操的血缘关系,再加上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大家一来亲,而来互相熟悉,曹操明白他的为人,因此很看重他。
对比一下夏侯惇参与的战事,其实不难发现夏侯惇并不是打仗不行,只是运气不那么好,比起进攻他在后排的防守工作做得可是相当的好,固若金汤的防线也让曹操在大举攻伐的时候可以不遗余力,没有后顾之忧。夏侯惇在驻守后方防线的时候也没闲着,积极参与当地百姓的生产作业,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头脑帮助百姓们度过了诸多大型的灾祸,全国到处的百姓都在挨饿,只有夏侯惇看守的地方富足有余,百姓们对夏侯惇的感情可以说是相当厚重了。
215年,夏侯惇随曹操参加了讨伐汉中张鲁的战事,216年,曹操令夏侯惇督二十六军,与曹仁、张辽等人屯兵居巢,防卫孙权,夏侯惇位在曹仁之上,并可自由进入曹操卧室。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登位,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二个月后,夏侯惇去世。这个跟了曹操一辈子的男人死后被赐谥号“忠”,在后人的赞颂中走完了自己可歌可泣的一生。
在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同样也是非凡,在《三国演义》中概况说来,他有三大特征,第一个是勇猛:比如在双眼健全时,曾恶斗过吕布。可惜正跟吕布打得难解难分是,被李傕和郭汜给搅局了,未能真正分出高低。
在瞎了一只眼后,夏侯惇依然勇猛不减当年,又跟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大战一番,最后被张辽给搅局了,还是没分出雌雄。
但从夏侯惇这两次经典大战中可以看出,身为曹操手下第一大将,夏侯惇在“勇”上,是完全胜任。由此便又引出了夏侯惇的第二个特征,那就是智力方面,有些天真。
吕布曾派手下去诈降,夏侯惇真就信了,结果被人家劫持,用他威胁三军。亏的韩浩顶住了压力,最终即救出了夏侯惇,也没有酿成大错。但就算是这样,曹操依然对夏侯惇欣赏不已。
也许是因为,夏侯惇遭劫持,反而说明了其性格坦荡。而曹操却奸诈无比,自然最喜欢手下坦荡。当然就更不要说,夏侯惇跟曹操的关系非常铁,曹操能起兵,还多亏了夏侯惇的帮助。
所以,曹操在戏弄祢衡前,曾这样介绍夏侯惇:夏侯惇天下之奇才!虽祢衡立刻回击: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讽刺夏侯惇瞎了一只眼,其实就是变相骂曹操:什么天下奇才,夏侯惇瞎眼,你也瞎眼吗?一句话气得张辽都要“掣剑欲斩之”。
从张辽这个反应上,又引出了夏侯惇的第三个特征,他在曹魏内部的人缘非常好!这要得益于夏侯惇的识大体。比如,于禁曾为了严肃军纪,砍杀过夏侯惇的手下兵士。而夏侯惇却称赞于禁,认为做得对!
而且夏侯惇还推荐和提携起了,蔡阳、典韦等人。所以夏侯惇似乎就又有了曹魏老大哥的风范了。勇猛,坦率、厚道,其实便是《三国演义》给夏侯惇的一个基本定位。
虽有时,夏侯惇因勇猛而显得莽撞,因坦率显出心智不足,但这个厚道,却谁都没法黑,因为夏侯惇跟关羽不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关羽杀掉了秦琪,让他没法跟蔡阳交代。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虽因“拔矢啖睛”,震惊了所有读者。以至于许多人,对他就这么一个印象,但实则却是曹操阵营中,一位难得的人物,曹操给他“天下奇才”的赞誉,说得过去——起码交朋友,就要教夏侯惇这样的人,这点是没错的。
那么既然夏侯惇在《三国演义》中,如此正面,却为何落得一个被吓死的结局?那是曹操杀了华佗后,自感来日不多了,第一个便想起了夏侯惇,命人找来,
可当夏侯惇来后,却是“殿门前,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惇大惊昏倒,左右扶出,自此得病。”在曹操死后,夏侯惇也就随之而亡了。这是为何?夏侯惇被吓死,在小编看来,无非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为了贬低曹操。因为吓唬夏侯惇的这些人,都是被曹操杀掉的。而在曹操病重时,这些人曾来吓曹操,曹操却能扛得住,又历经了杀华佗,这才失去了生还希望。
反观夏侯惇,一次就被吓得重病了,并最终因此而死。故而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你夏侯惇虽不错,可跟着曹操有啥好?看被曹操连累,被吓死了吧。
第二个:突出夏侯惇在曹魏的重要性。整体来言,夏侯惇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如张辽等人出彩,哪怕连曹洪都比不过。但夏侯惇却又的确地位高,作用大,尤其是正史中,跟曹操捆绑得非常紧密。那么这些如何表现出来呢?
所以,便安排了他跟曹操前后脚去世。且除了曹操外,还是唯一看到了“伏皇后”等人的人物,因为后面前来的曹洪、贾诩、司马懿等人,都没有这等“奇遇”。
分析这两个原因,显然罗贯中对夏侯惇,还是比较纠结的。即认可他的为人,但同时又因为他跟曹操关系太密,只能这样处理了。如此一来,倒也符合历史中夏侯惇的真实模样了——厚道,被普遍尊重,却又跟曹操的关系异常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