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钱乙:中医史上最著名的儿科医生 其儿科经方流传千古 钱乙的学术内容有哪些?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钱乙虽是一代名医,但身世却有些坎坷,他出生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家出游,从此再也没回来。姑母不忍心留下年幼的钱乙,就带着他一起生活。钱乙的姑父是个姓吕的大夫,经常跟着姑父出诊的钱乙,看到治病的小孩都会为他们心疼。姑父看他心地善良,有做医者的素质,便交给他一本儿科专著《颅囟经》,培养他行医的本领,此后钱乙便立下了治好小儿疾病的志向,并开始了自己的行医之路,直到终老。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小孩口齿不清、抵抗力差等等都是问诊难点,故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孩”的俗语,因此古代医生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小孩成活率也比较低。但钱乙却迎难而上,毕生都在研究儿医,并形成了辨证施治的儿科理论。

钱乙处方用药时并不拘泥于某一师某一门,他什么书都读,对于古人的医疗方法也不拘泥、固执。他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所论脏腑分证的基础上,最先把五脏辨证的方法用于儿科临床,并《小儿要证直诀》中,首列“五脏所主”,即五脏的主证,辨其虚实,以治孩童: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肾病,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凭借这对五脏辩证法的运用,钱乙看病练就了望而知之的本领。

有一次,长公主的小女儿病了,有人推荐钱乙前往治疗。进了内室,看了一眼患儿,钱乙舒展了眉头,说:“这病没事,不重。明天会出疹子,出过就好了。”驸马听了生气地说:“我女儿患的是泻痢,闹肚子,重得不行了。你来了,竟然说轻,还说要发疹子才能好,这不是胡说吗?”接着,就把钱乙轰走了。

第二天,驸马和公主发现女儿果然出了一身疹子,精神头倒足了。两人不解,驸马再去请钱乙。钱乙说:“我昨天已经看到小孩发了点零星的疹子,这说明毒邪有向外走的趁势,能发出来就好得快,我用一些药辅助她的正气,把毒邪透发出来,这病就好了。”大家听完了一致称赞,驸马还写了几首诗送给钱乙,公主向上奏明,授予钱乙“翰林医学士”一职。

一天,有位王姓先生突然前来求诊,说他孩子病重。钱乙去到一看,大吃一惊,病得着实不轻,睡觉时眼睛闭不上,手足抽筋,身上还有些凉。询问后才得知,先前治病的医生给孩子服了泻下之药,结果孩子更加虚弱了。钱乙说,此病为慢惊风,主要症状是抽搐、昏迷,是由身体虚弱引起的。然后,他开了栝楼汤这个方子,孩子服完后开目身温了。

王先生心想,孩子这两天怎么没大小便?是不是钱乙治病有问题?于是请了其他大夫来诊治,还开了八正散,但小孩喝了以后虚弱症状再次加重了。钱乙知道后说:“怎么这么着急呀?本来津液都没了,哪来的大小便?幸好这孩子胎气足才没伤着,要搁一般孩子都受不了了,这时得补脾胃。”于是开了益黄散,上午服后,中午孩子能够饮食了,但奇怪的是,此时,孩子能出声但就是说不出话。

钱乙道:“前边给他泻大便导致他脾虚了,然后又给他利小便导致他肾虚了,我刚才用补药把他的脾补足了,但他的肾还是虚的,我现在再给他补肾,他就能说话了。”于是,钱乙又开了个方子,孩子服用了半个月就开始说话,一个月就痊愈了。

这个方子就是流芳千古的“六味地黄丸”,共有六味中药组成: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它最妙的地方在于药方比例通常不轻易改变,配伍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泻去该经的邪气,能达到全面调理身体的效果。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六味地黄丸”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学术内容

一、“五脏辨证”法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

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二、主张保养养生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

三、通过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身世坎坷,一生经历更是传奇。从一个乡村医生升为太医丞,晚年又辞去太医院职务,回民间当乡村医生,为百姓治病。他一生都在为“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而努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