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是北宋时期名相,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气度宏远,公辅之才
李沆从小就是众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他上进好学,气度宏远,父亲李炳曾对人说:“这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公元980年,三十三岁的李沆高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将作监丞、通判,这些从八品的职务基本上是宋朝学子入仕时的标配。这既是对新员工的锻炼,也是对新员工的考察。李沆在此期间的表现非常优异,他的几位领导对他十分肯定,并向朝廷大力举荐。
公元983年,李沆回到朝中任著作郎。相府将他写的约束边将的诏书,上奏给宋太宗,太宗看后很高兴,李沆因此被赐五品官服。李沆的才华、风度颇受宋太宗赏识。一次他侍奉太宗参与曲宴,太宗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得赞叹:“李沆风度端庄稳重,确实是显贵之人。”
之后李沆一路晋升,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太宗命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当初认为李沆有公辅之才的人都没有看走眼,真宗即位后,李沆被任命为宰相。
公元999年,宋真宗巡幸河北,命李沆任东京留守,坐镇后方。李沆不杀一人,把都城管理得井然有序。真宗回京后对他连加慰劳。
不上密奏 不加妄言
李沆担任宰相从不写密奏,真宗便问他:“别人都有密奏,唯独您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臣蒙皇恩授以宰相之职,臣认为有公事就应该摆在桌面上公开说,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一般密奏的大臣,不是说坏话就是谄媚之人,臣平常就憎恨他们,怎么能明知是错还照样去做呢?”
不仅对上不写,李沆对下也不多言,接待宾客时经常沉默寡言。马亮与他同年出生,又与他的弟弟李维交好,便提醒李维:“外面议论说你大哥是没嘴的瓢葫芦。” 李维将此话转告给李沆,李沆说:“我也知道这些议论。然而,现在的朝中官员都能入殿议事,皇上封爵论奏、政令下达也都是公开透明、人人可见的,所以这些事情不用说。而缙绅之中,李宗谔、赵安仁等都是杰出的人才,我与他们讨论,尚不能受到启发。更别提其余的新进仕宦之子了,他们坐、起、拜、揖,尚且乱了典章顺序等级,入席必定自论功劳最多,以求得到宠爱奖赏,和这些人不值得说。我又不能委屈自己的意愿乱说,你替我感谢马亮。”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李沆是一个很有危机意识的宰相。西北用兵期间,宰相们有时要加班到天黑才能吃上饭,参知政事王旦叹息说:“咱们这班人什么时候才能坐享太平,过上优闲自得的日子呢?”李沆却说:“平时有一点担忧辛劳,足以作为警戒。将来四方宁静,就要提防国家有大事发生。”
后来,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李沆觉得怎么样,他回答说:“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上会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拿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认为这些细小的事不值得烦劳真宗处理。李沆却说:“皇帝年少,应当让他知道民间疾苦。否则,他血气方刚,大加留意声色犬马之事,就容易发生动土木、兴甲兵,求福祉这样的事情。我老了,可能等不到这一天,这些是你将来要担心的事情。”
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西夏纳款归顺,便“东封西祀”、大造宫室,劳民伤财。王旦这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不禁叹息说:“李沆真是圣人啊。”时人也因此称他为圣相。
严于律己 厚以待人
李沆为人光明磊落,身居相位,做事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李沆的宰相府邸,大厅前只容许有马打转之地。有人说这太狭窄,他却笑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作为宰相府的大厅确实小了,可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甚至墙塌壁坏,他也不介意。家人劝李沆买所住宅,他说:“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做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有人批评李沆时,他都恭恭敬敬地回应。一次,有人请求罢免他这个宰相,惹得真宗不悦,想严厉责备对方,李沆却劝他:“朝廷近来大开言路,如果言之有理,应加以表彰奖赏;如果不妥,留中处理就行了。何况臣等没有才能,如果被罢免,是进谏之人对朝廷的贡献。”真宗感叹道:“您真是位忠厚长者啊!”
公元1004年,李沆等待早朝时,因病回府。真宗命太医前往诊视,派去抚问的使者相望于道。第二天,真宗亲自驾临探问,赐白金五千两。真宗回宫后,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真宗非常悲痛,再次拜灵痛哭,并对随从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说完又哭了起来,并为他辍朝五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回顾李沆的一生,为相期间他用独特的方式将皇权完美地束缚在笼子里,有效稳定了宋朝初期的内政外交。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完全依靠于李沆高洁的品行和真宗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得以实现。只有这种如同定海神针的人物,才可以用如此强硬的手段把皇帝的权势关在笼子里,同时又能靠着二人之间的情感来软化皇帝方面的反弹。李沆的“圣相”之誉,当然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