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汪辉祖:清朝最传奇的师爷 堪称行业开山人物 其晚年所撰的家训值得人们学习

历朝以来有一类人早称门客,后称师爷,实际统称为幕僚,即是身在衙门为官府办事的吏级官员。汪辉祖就是一个聪敏干练,断案神速,为民理直,颇得人心的一代名吏。

如果问师爷中的人物谁最为著名?那么非汪辉祖莫属。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师爷行业影响了百余年的大清走向。他们虽然在幕后却发挥着极端重要作用,甚至成了官员一日不可或缺的“拐杖”。明清两代是幕友 群体的活跃期,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主官,几乎没有不聘请师爷的。师爷队伍中最负盛名者,乃是妇孺皆知的绍兴师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流人物,是乾隆、嘉庆时期的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汪辉祖。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是清朝最具影响力与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幕。后人之所以把他视为官场楷模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汪辉祖一生辅佐了不少官员,始终正直清廉,擅长决断疑难案件,无论是为人品德还是业务能力,在同行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其二,他在从政期间写下诸多经典的官箴著作,晚清时期的幕友几乎人手一册汪龙庄先生所写的《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 其三,他先从幕,再做官,最后辞官归乡成了治学名儒,其人生历程符合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堪称官吏与师爷的榜样。谚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清一秘汪辉祖的成长经历,也堪称一部励志大片。

由于父亲早逝,一家八口的生计皆由其生母徐氏和庶母王氏承担。汪辉祖三岁时才能走路,是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在两位母亲的呵护与督导下,少年汪辉祖自立自强,发愤读书,修得一肚子好学问。然而科举之路步步艰辛。汪辉祖虽学富五车,但屡试不第。随着全家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汪辉祖选择了当时常见的“以幕养学”的谋生办法。

当时过高的人口密度与并不优越的工商环境,促使绍兴人纷纷到外乡发展。绍兴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几乎每个乡村都设有私塾。尽管科举兴盛,但有限的录取名额让竞争异常激烈,这使得绍兴每年都有大量科考落榜生。为了维持生计,这些落第书生往往选择游佐官府,做个管司法诉讼的刑名师爷或者管财政的钱谷师爷。他们一边协助幕主处理政事,一边参加科举考试,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上榜,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

乾隆十七年,王宗闵出任江苏松江府金山县令。此人正是汪辉祖的岳父。汪辉祖应岳父之邀入幕,执掌书记,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师爷生涯。汪辉祖可能缺乏考试运——他从乾隆十一 年通过童子试后,应考了九次乡试,直到乾隆三十三年乡试才考中第三名举人。此后,汪辉祖又参加了四次礼部组织的会试。当考中进士时,他已经46岁了。 比起科场经历的曲折,汪辉祖在从幕期间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可圈可点。

汪辉祖学识广博,帮助历届幕主处置了不少疑难问题。乾隆时沿海各省流行一种叫“宽永通宝”的铜钱。这种铜钱并非清朝官方铸钱,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严查此钱源头。谁知满朝文武竟然没人知道此钱来历。

当时汪辉祖正在苏松常镇太粮储道台衙门做师爷。他得知此事后,代替江苏巡抚庄有恭草拟了一份奏疏,指出“宽永通宝”是东南商民与日本交易时流入的日本铜钱。这件事让汪辉祖一时声名鹊起。在从幕期间,汪辉祖主要担任刑名师爷。他执法廉平,爱民省事,颇有美誉。在处置狱讼时,汪辉祖非常注意调查案件真相,审理案件从来都是运用技巧取胜,坚持不对嫌犯动刑。儒家“引经决狱”的法律思想,被汪辉祖发扬光大。他在审判时往往设法为无辜之人脱罪,甚至对情有可原的重犯也慎用死刑。据其著作《佐治药言》载,汪辉祖做刑名师爷二十六年,只判了六个人死刑。

清朝吏治在乾隆后期走向腐败。汪辉祖亲历了乾隆前期政治清明的年代,对吏治腐化深恶痛绝。他一边佐幕,一边参与科举,一边总结幕学,试图改变官场的不良风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汪辉祖无论是从幕还是自己做官,都坚持公正廉明的处事原则。以他对大清律例的熟悉程度,若像其他师爷、胥吏那样徇私舞弊,必定会做得滴水不漏。然而,刑名师爷汪辉祖却勇当业界良心,为了司法公正,不惜得罪同僚甚至幕主。

有一回,汪辉祖发现案情疑点,重新查证,找出了真相。然而他草拟的判词却被幕主屡屡否决,因为幕主担心翻案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考核。但汪辉祖据理力争,宁肯辞去刑名师爷的职务,也要坚持翻案,最终迫使幕主不得不接受翻案意见。由于这件事,时人送了他一个外号叫“汪七驳”。

汪辉祖交游谨慎,从不参与宴席应酬。他作风节俭,常用旧纸办公,油灯只留一条灯芯,冬天也不让人生炉火。但他非常注意维护百姓的利益。经过不懈努力,汪辉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完成了从幕友到官员的转变。这在师爷行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师爷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的幕僚。不巧的是,汪辉祖做官之时的朝政远不如他初入幕业时那般清明,但汪辉祖没有被大环境腐蚀,依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

担任宁远知县时,汪辉祖发现宁远县卖的是淮盐。淮盐不但常常缺货,价格也比广东的粤盐高出八倍。当地民众迫于生计,不得不偷买广东的私盐。朝廷派兵稽查时,汪辉祖冒着被问罪的风险,一面为民请命,一面下令取消零盐之禁。所幸,总督毕沅赞赏其义举,才挺过这一关。 由于汪辉祖常有善政,所以官声颇佳。于是,总督命湖南州县官员皆以他为榜样。

出色的政绩与优秀的人品让汪辉祖深受上司赏识。上司数次想调他到富庶地区任职,但他淡泊名利,只想在偏僻贫困之地造福百姓。后来,汪辉祖调任道州知州,却因意外之伤未能及时赴任,被朝廷以迁延规避之罪革职。

宁远百姓与官场师友们得知后,都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心态豁达,顺势回归故里,远离官场是非。此后许多地方大员都开出重金邀请其入幕,均遭到汪辉祖婉言谢绝。汪辉祖深感幕道日下、吏治不清,于是将多年为幕做官的经验整理成册,写下《学治佐证》 《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 《学治臆说》 《学治续说》等官箴。

清朝学者洪亮吉称赞道:“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 ,他的评价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汪辉祖的看法。

古人最推崇“智圆行方”的处世之道。汪辉祖耿直做人,敢于据理力争,是典型的品行端方之人。入幕入仕期间,他事上驭下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情理法的结合,圆通智术堪称一绝。与此同时,这位大清一秘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后世之人若能以龙庄先生为楷模,借鉴其为人做事的智慧,善莫大焉。

《双节堂庸训》是汪辉祖晚年所撰家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他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理想,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入阐发“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谆谆告诫子孙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全书六卷,卷一《述先》,记载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嘉言懿行,卷六《述师述友》回顾师友事迹,感念先人养育之恩与师友相助之德。

卷二《律己》,专讲修身之道,讲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如“人须实做”“做人先立志”“从本上做起”“作事要认真”“要有恒”“要顾廉耻”“贫贱当励气节”“贵慎小节”“勿好胜”“须耐困境”等等;此外还强调“欲不可纵”,要克制非分的欲望,“纵欲败度,立身之大患,当于起手处力防其渐。凡声、色、货、利,可以启骄奢淫佚之弊者,其端断不可开”;又指出做人要有气节,“不唯阿以附势,固穷厉志,守义不移”,要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脚踏实地、堂堂正正的人。

卷三《治家》,讲得是要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家和万事兴”。“孝以顺为先”,儿女要守孝道,父母对子女亦须体恤。兄弟和睦难于孝顺父母,发生利益纠纷,要顾念手足之情,懂得礼让。在家庭财务方面,强调“谨财用出入”,“富家儿一败涂地,皆由不知节用而起”,“非俭不能惜福”,“俭非勤不可”;但节俭不意味着吝啬不开支,“俭与吝啬不同”,“省所当省曰俭,不宜省而省,谓之吝啬”。他还提出“勿营多藏”,不要一心想着给子孙留下很多财产,“苟其不肖,多财何益”,假如子孙不肖,再多的钱财给他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认为留给子孙钱财,不如留下书籍,“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作为父兄的人,应该早早储蓄书籍,使子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至于该篇中其它内容如“勿贪不义之利”“勿受来历不明之物”“勿争虚体面”“婚嫁宜量力”等等,于今也都很有启发意义。

卷四《应世》,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世。汪辉祖告诫“失意人当礼遇”,有此体会,与其自身经验相关。他在家训中自述十四、五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孤苦无依,相貌丑陋,家中的困难也很多,幸好得到族姑父的欣赏,说他“孺子不凡”,让他有了被知遇的感觉,从此奋发努力。汪辉祖又说 “与人共事不可不慎”,要注重细节,“事无大小,粗疏必误”,一件事情到了手里,就应该从始至终,谨慎考量,统筹全局。又说,要不怕吃亏,“俗以‘忠厚’两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常人都说“忠厚”就是无用,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面对损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这就是忠厚。“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宁吃亏”,存忠厚之心,方能家族发展绵长,不致衰败。

卷五《蕃后》,阐述家庭教育之道。汪辉祖主张教育“应始于孩提”,应使子女“习劳”、“知物力之艰难”,当孩子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要珍惜幸福,为他们讲解一件衣、一粒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物产来之不易;为人方面,要子女“勿游手好闲”、“勿慕读书虚名”、“勿自矜”、“勿自是”;在德才关系上,强调德重于才,“穷达皆以操行为上”、“得志当思种德”、“须学为端人”,做正直的人,宁可正直,不要圆滑;治学方面,提倡读书要经世致用,要通解人情事理,懂得引用经典之籍来做事情,否则,“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细品《双节堂庸训》,许多道理都十分深刻,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家训中,如“圣贤实可学而至”的励学思想、“作事须专”的人生态度以及“临财须清白”的廉洁品性等等,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