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养子。幼年丧父,力大勇猛。曾参与过讨伐灵丘黄巾军、长坂坡之战、汉中之战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是曹魏中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
曹真是曹魏宗室名将,但其实并不姓曹。他的亲爹秦邵与曹操关系很铁,后来为救曹操而死,曹操因为感念其功劳,让其子秦真改姓曹氏,当做儿子来养,待遇跟曹丕他们一样。这其实是古代东亚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可以称之为拟制宗族或者拟制血亲。
在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希腊等地,基于血缘的上古共同体氏族公社因为频繁的战争很早就完全解体,人口的流动带动了商业、宗教的发展,在政治大共同体之外,发展出商业和宗教的大共同体,足以与政治抗衡;而中国则因为上古各氏族间势均力敌,氏族公社长期存在,经过夏商周三代和秦汉帝国,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进化成更高级的形式——宗族,商业和宗教则先天不足。但是面对政治大共同体这个狰狞的巨兽,中国社会客观上也需要与之抗衡的大共同体,以免全社会受到国家权力的过度侵害。
从西周以来政治组织的形式就是家国同构、化家为国,所以国家特别尊重血缘关系,宗族这样的血缘共同体其实是受到国家保护的,哪怕碰到秦皇汉武这样的暴君,受到的冲击和打压都不及商业和宗教。所以在秦制帝国里面,只有宗族这样的血缘共同体,才有可能进化为大共同体。但是宗族以血缘为纽带,人数上限太少;而且加入共同体必须要有血缘关系,排他性太强,一些杰出的人才会因为没有血缘关系而被拒之门外。于是为了加强宗族的力量,中国社会很早就出现了拟制宗族的现象。
所谓拟制宗族,就是把没有血缘的人视为有血缘的家人,在称呼上以家人相称,生活上当成家人对待,而被这样对待的人也自我认同为这一家的家人,为这一家的利益而奋斗。拟制宗族扩大了宗族的人数,在政治上有需要时,更是可以增加得力的臂助。
刘邦击败项羽后,把项羽族人全部赐姓刘氏;唐朝皇帝给无数功臣、少数民族酋长赐姓,按皇族管理,如李世勣、李怀光、李光颜、李宝臣、李抱玉、李克用等;五代十国的军阀更是流行收义子,都按家人对待,朱温曾经想把皇位传给义子朱友文,李克用有李存孝等著名的十三太保,建立前蜀的王建更是有王宗侃等一百多个义子。
但是,宗族通过这种形式扩大,毕竟会引起国家的警惕。唐初,李世民杀功臣张亮,虽有其他原因,但直接借口就是他养义子五百人,《唐律》更是直接规定收养异性男子的判徒刑一年,把男孩给人收养的抽50下。宋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政治范围内的拟制宗族影响不再,民间的拟制宗族却依旧发达,在日本等其他地区则拟制宗族仍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所有群体中,最需要拟制宗族的其实是宦官,因为有了后人他们才能把财产传下去,自己也好有人祭祀。曹操的老爹曹嵩就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受此影响,曹操也特别喜欢收养子,加上他又是一个人妻控,收了别人的老婆后经常连别人的儿子也一起收,是真正的喜当爹。
曹操收了何进的儿媳妇尹氏,还想让其子何晏改姓曹氏,只不过被何晏拒绝了;收了关二哥一直想要的秦宜禄之妻后,将其子秦朗也收为养子;秦邵为救自己而死,就让他儿子秦真变成曹真。曹真自己也受此影响,抚养乡人曹遵、朱赞的遗孤,还把自己的食邑分给他们。蜀、吴也有拟制宗族的现象,如刘备收了长沙寇氏之子寇封为养子,改作刘封;俞氏曾经将孙坚的侄子孙河收入宗族,改作俞河;朱治早年无子,收其外甥施然为子,改作朱然,但他们都没有曹操玩得这么奔放。
曹真被曹操收养以后,可没有躺在老爹的功劳簿上吃干饭,乱世之中最需要武力,他就勤练武艺,“鸷勇”非凡,曾经单挑干掉过老虎,虽然用的是弓箭,比孙权跟老虎近战略逊一筹,但已经入了曹操的法眼,开始了带兵之途。曹真一开始是拿黄巾余党练手,但很快就参加了史诗级的大战。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倾国之兵攻打汉中,一面与夏侯渊在阳平关对峙,一面派马超、张飞走祁山道,招降沿路氐、羌,进而图谋陇右。曹操以曹洪为帅,带曹氏第二代英才曹真、曹休击败马超、张飞,此战虽然风头被曹休抢走,但曹真也颇有战功,获得中领军的要职。在夏侯渊战死,曹操援军到达之前,曹真以征蜀护军的身份,一度担任汉中战场的前敌总指挥,率徐晃等击败蜀将高翔,稳住汉中阵线,避免在曹操到来之前全线崩盘。
曹丕篡位的当年,为了营造万国来朝的气氛,已经升任西线主帅的曹真决定平定河西走廊的汉胡叛乱,打通西域。于是曹真率张郃、张既、郭淮等名将进击凉州的卢水胡,前后斩首五万级,获战俘、牛羊无数,西域之路自汉末以来断绝数十年,至此得以复通,凉州商贸大兴,日益繁荣。
黄初三年,曹真从西线回京后,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三路伐吴之战,与夏侯尚一起统率中路军攻打江陵。曹真绕道江陵城南,派张郃击破吴将孙盛的一万兵马,占据江陵中洲,得以将江陵城团团包围。此后,夏侯尚负责打援,击退诸葛瑾的援军,曹真则率军挖土山、凿地道、建楼橹,日夜攻城,若非吴将朱然守御有方,毅力非凡,江陵城几乎易手,东吴的荆州也将不保。
可见在与诸葛亮交战之前,曹真已经是曹魏宗室的新一代名将,就其综合表现来看,水平还在曹休、夏侯尚之上,是曹魏第二代宗室将领中的翘楚。当曹丕篡位为帝后,曹氏、夏侯氏族人贵为宗室子弟,再也没有人肯去部队里挣功名,曹真这几个人就成了曹家在军中的老本。
当夏侯尚因为爱妾被曹丕干掉,伤心而死后,曹休、曹真就分担了曹魏东西两线的防务,而曹真跟诸葛亮交手不久,曹休就因为惨败于石亭之战,惭恨而死。这样曹真就成了曹魏宗室硕果仅存的名将,曹睿把他当成定海神针,用来对抗曹魏最大的敌人诸葛亮。
曹真与诸葛亮交战,战绩其实相当不错。但《演义》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奇,简直是不择手段地抬高他的对手司马懿,把曹真的功劳全安到司马懿头上,让曹真变成蠢货,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在文学手法上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跟真实历史就越行越远了。
历史上诸葛亮其实没有六出祁山,但他当政期间,魏蜀之间倒确实爆发了六次大战。其中只有一次是魏国攻蜀,其余几次都是蜀国攻魏。蜀国的几次进攻之中,又只有第一次、第四次确定到了祁山。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魏国无备,一路势如破竹,轻松取得陇西。不过阻击魏国援军的蜀将马谡处置失当,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为免与优势魏晋过早决战,率军撤回。这一次魏军的主帅是大将军曹真,击破马谡的是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没有司马懿什么事。但《演义》把主帅换成了司马懿,曹真不见了。
同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这次没走祁山,而是出陈仓道口,直插关中。结果曹真早就料到了诸葛亮的行军路线,先派了擅长守城的郝昭加固陈仓城墙,诸葛亮攻城不克,只好撤兵。撤兵途中,蜀军斩杀追击的魏将王双,扳回一局。《演义》里把郝昭说成是司马懿推荐的,曹真又不见了。次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人攻陷武都、阴平二郡,自己则向祁山方向进军,阻截魏国的援军。但诸葛亮还没到祁山,就逼退了魏将郭淮的援军,所以严格来讲不算出祁山。
这次北伐跟司马懿毫无关系,但《演义》里的魏军主帅又是司马懿。下一年,魏国为报复蜀国连年进攻,派遣多路兵马大举攻蜀,曹真依旧是主帅,司马懿只是其中一路,这才是他第一次跟蜀国对战。不过这次天降大雨,魏军虎头蛇尾,还没遇见蜀军就撤退了,诸葛亮反而派魏延率军深入羌族地区,大破在羌区拉关系的魏将郭淮等人。这次司马懿根本没碰见诸葛亮,但《演义》里又增加了司马懿跟曹真赌蜀军必出,曹真不信结果吃亏的情节,反衬司马懿的伟光正。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走的祁山。这时曹真已经病故,司马懿才终于当上了西线主帅,跟诸葛亮正式交手,结果战术部署上被张郃多次打脸,上邽之战中果然惨败给诸葛亮。司马懿面子上过不去,居然在诸葛亮撤兵时公报私仇,借蜀军之手弄死张郃。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攥着优势兵力,却完全不敢交战,一味采取守势跟蜀军对耗,连部下都看不过去纷纷请战,要不是诸葛亮病故,蜀军撤退,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虽然诸葛亮在战争实践中一次比一次强,但司马懿这种战绩跟曹真也确实无法相比,他只擅长奇袭一招,总体军事经验明显逊色于曹真、张郃这些宿将。曹真时代魏军还能跟蜀军打个有来有去,司马懿时代则几乎完全是被动挨打。
只不过,曹氏一旦贵为皇族,安享富贵,将才必定难以为继,曹真已经是曹氏、夏侯氏最后的名将。魏明帝曹睿死前,留下其子曹爽与司马懿打对台,曹爽在政治权谋上还有些水平,军事上却毫无经验,司马懿甘冒奇险的高平陵之变因此成功,曹爽一党被全部灭族,曹家江山也落入司马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