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维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石敬瑭勾结契丹篡国,他极力赞成,并由他办理具体事宜,以贿赂、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为条件获得契丹帮助,为石敬瑭灭后唐立下汗马功劳。
桑维翰,父桑拱,曾任河南尹张全义客将。史载其长相丑陋,身短面长,但他自信“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立志要出将入相。然而屡次参加科考,主考官却因其姓“桑”与“丧”同音而不予录取。有人劝他放弃科举,桑维翰则“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这就是著名的“磨穿铁砚”的典故。后经其父向张全义请求并推荐,终于后唐925年中进士及第。
宋代史料《清异录》曾记载关于桑维翰的一件逸事,名曰“三债三悦”:“桑维翰草莱时语友人曰:‘吾有富贵在造物,未还三债,是以知之。上债钱货,中债妓女,下债书籍。’既而铁砚功成。一日,酒后谓密友曰:‘吾始望不及此,当以数语劝子一杯。’其人满酌而引公云:‘吾有三悦而持之:一曰钱,二曰妓,三曰不敢遗天下书。’公徐云:‘吾炫露大甚,自罚一觥。’”
931年,石敬瑭任河阳节度使时,桑维翰被罗致帐下,任掌书记,此后一直追随左右,成为石敬瑭的心腹谋士。936年五月,石敬瑭打算借助契丹力量拒命反唐,将佐都恐惧不敢表示意见,唯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表示赞成。桑维翰表示:“今主上以反逆见待,此非首谢可免,但力为自全之计。契丹主素与明宗约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应,公诚能推心屈节事之,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无成?”
于是石敬瑭命令桑维翰写信向契丹求援,信中的内容就是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石敬瑭称“儿皇帝”,用侍奉父亲的礼节来对契丹主耶律德光。桑维翰起草的这份屈辱的求援书虽然得到石敬瑭的首肯,却连另一支持者刘知远也觉过分。但后来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贿赂契丹主耶律德光,石敬瑭听说后害怕事情有变,于是又派桑维翰直接前往契丹面见耶律德光,表示“将竭以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史传桑维翰曾“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耶律德光被桑维翰“感动”,于是决意帮助石敬瑭。因此史书称:“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在契丹大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在耶律德光建议下,桑维翰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权知枢密使事,后又任翰林学士,身兼宰相、枢密院、翰林学士三大要职,成为后晋王朝名副其实的股肱之臣。
后晋建国以后,臣民大都反对石敬瑭和桑维翰这种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938年,大臣杨光远上书指责桑维翰“去公徇私,除改不当,复营邸肆于两都之下,与民争利”。石敬瑭遂于次年将桑维翰外调相州节度使,一年后又移镇兖州。941年六月,镇州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臣契丹,抗疏请讨契丹,引来巨大响应,桑维翰立刻上密奏,力陈对抗契丹的“七不可”,奏章最后说:“臣愿陛下训农习战,养兵息农。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石敬瑭同意他的意见,没有反叛契丹。
桑维翰虽然有卖国之嫌,但史称其任相及地方官期间,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政绩。如他建议朝廷“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治理相州时也曾除民弊二十余事,革除“罪一夫而破一家”之积弊,诏天下诸州普遍实行,“自是劫盗之家皆免籍没,维翰之力也。”此外,桑维翰经邦治国之才还表现在健全国家机构、选拔人才上,如复置学士院,注意选贤任能。
944年,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桑维翰被调回中央,任命为侍中,后又被任命为枢密使,第二次执掌朝政。然而,他凭借权势,广收贿赂,“仍岁之间,积货巨万”,引起朝野非议。后因干预内事而被罢去相职,出任开封府尹。而其被贬谪以后,后晋向契丹称臣的政策发生改变。947年1月,契丹出兵将灭后晋,桑维翰四处奔走,求见当政者冯玉及出帝石重贵,但都被拒不接见。随后契丹攻入开封灭晋,桑维翰被降将张彦泽缢杀。《新五代史》对此段历史如此描述:“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翰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翰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战乱征伐不断,改朝换代频繁,所以多出性格复杂、行事乖戾之君臣。冯道、桑维翰之徒可为其中典型。尤其后者,因其作为石敬瑭卖国的帮凶而一直遭到后人谴责。宋代欧阳修在《旧五代史》中曾评价桑维翰说:“呜呼!自古祸福成败之理,未有如晋氏之明验也。其始也,以契丹而兴,终为契丹所灭。然方其以逆抚顺,大事未集,孤城被围,外无救援,而徒将一介之命,持片舌之强,能使契丹空国兴师,应若符契,出危解难,遂成晋氏。当是之时,维翰之力为多。及少主新立,衅结兵连,败约起争,发自延广。然则晋氏之事,维翰成之,延广坏之,二人之用心者异,而其受祸也同,其故何哉?盖夫本末不顺而与夷狄共事者,常见其祸,未见其福也。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专门写过一篇视为《桑维翰论》的文章,斥之为“万世之罪人”;《残唐五代传》责之为 “奸臣阿附”。但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同的时代对桑维翰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评价。比如在北宋始建时期,上至宋太祖,下至王禹偁,均对桑维翰的治国之才十分推崇;而到了民族意识高涨、理学兴盛的南宋时期,对桑维翰的批判虽然日渐加重,却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南宋著名政治家陈亮甚至将桑维翰与唐高祖、郭子仪并列,批评他们行天下之末策,“借夷狄以平中国”,令后世大受其患。南宋灭亡以后,因为民族沦丧之痛,桑维翰开始被牢牢地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王夫之所评价的“万世之罪人”。一直到现代,桑维翰仍然是作为历史的反面人物而得到否定的评价。
有指斥为“卖国贼”者,有认为其为“民族败类”者,所以,尽管桑维翰的确有王佐之才,但他与石敬瑭狼狈为奸,出卖幽云十六州的污点是永远无法洗清的。而细审桑维翰之历史,尤其查于其“三债三悦”之典故,始知桑维翰之罪,在于其治事有能而持心于私;何也?治事以能、谋晋以忠,不过为达成其“还三债、得三悦”之手段而已,此所谓心不正者而掌握天下大权,则能力愈强而为害国家愈大,观桑维翰助石敬瑭得建后晋,自己亦“广受贿赂”,最终酿成中华民族千古之祸,此中道理,不可不为后世之警。
桑维翰的历史评价
在历史上,对于桑维翰的历史评价有褒有贬。桑维翰作为一个与石敬瑭一起勾结契丹,致使唐灭朝的叛徒,受到许多人的谴责。对于他的行为有许多的评价,欧阳修就说过晋国是在契丹的帮助下建立的,而晋国的结束也是由于契丹的进兵。而晋国孤城被围,得不到其他人的救援,最后只能被契丹灭掉。
也有人说过为国家出谋划策,但是给天下带来祸患的人,是天下的罪人。而桑维翰就被有些人称为万古罪人,连千古罪人都不能形容他的祸害,可见这些人对他的卖国行为是持有很大的反对态度。现在大多数人都将桑维翰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评定,说他是一个卖国贼,是一个民族的败类。他们认为是桑维翰的推动使得石敬瑭反唐建晋,他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就算是他想展现自己的才能,也不能采取这样极端的方法。
同时有些人对桑维翰的治国之道抱有欣赏的态度,一些人认为桑维翰的做法只是想振兴晋国,而且他的政治才能也是较为不错的,毕竟也有一些值得别人称赞的地方。就像他为了使晋国变得更加富庶,提倡重视农业、商业的发展,让农业上的丰收来填满各家各户的仓库,让商品的流通来丰富货物的种类,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所以从桑维翰的历史评价来看,桑维翰的过失要远远的大于功劳,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卖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