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饮食不用忧,但是,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那就是使人变得肥胖,肥胖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好,如脂肪肝等等,所以人们都想去减肥,在减肥中,哪些减肥方法比较好呢?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医减肥,中医中药减肥是很好的减肥方法,中医减肥到底靠不靠谱?我们来看看。
饮食营养本来是为了维持生命,补充能量,保证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需要,但是如果饮食不合理,则常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学有“会吃得长精神,不会吃得生痰湿”之说。意思就是饮食合理,可以补充能量,生化气血,使人精力旺盛;如果饮食不合理,吃得过多过饱,则容易导致营养过剩,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易于产生痰湿等,引起肥胖和代谢失调等疾病。
因此,中医认为肥胖主要是饮食不节所致,其中也包括精神失调,疏泄失常,以致脾胃与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使人体的升清降浊和气化功能失常,把饮食精微化成痰湿、瘀脂,形成肥胖。
【肥胖的中医辨证】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要病机,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标。
1病因病机
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痰湿瘀滞形成。
(1)病因
1.年老体弱,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运化无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壅肿肥胖。
3.缺乏运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痰浊,内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活动减少,故容易肥胖。
4.久病正虚,久病常可致气血阴阳的虚衰,气虚则血运无力,阳虚则阴寒内生,血行滞涩,痰瘀湿浊内生,形成肥胖。肥胖日久,痰瘀湿浊的积聚,又会加重正虚,使疾病缠绵难愈或愈而复发,或继发他病。
5.情志所伤,经常忧思愤怒,七情所伤,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脾,水谷运化失司,聚湿生痰,则可致肥胖;此外,肝郁日久,疏泄不利,气机失畅,水谷精微不能布达,瘀积膏脂聚集体内,停于肌肤,亦可致肥胖。
6.先天禀赋,《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其中土形之人类似于全身性肥胖,而水型之人类似于腹型肥胖。现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
(2)病机
肥胖病机总属气虚痰湿偏盛。脾气虚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气亏虚,肾阳衰微,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以气虚为主,多为脾、肾气虚,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其不同病机而言。
本病在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胃热滞脾,食欲亢进,过多水谷积聚体内,化为膏脂,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3)诊查要点
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Broca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2、病证鉴别
(1)水肿,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伴见肥胖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本病症状有别。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后,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则相对较缓。
(2)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别。,
3、辨证论治
(1)辨标本虚实,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有其它虚候。临床以气虚最为多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气短,动则喘促,舌胖边有齿痕等肺脾肾气虚之候。标实要辨明痰湿、水湿、痰热及瘀血之不同。痰湿明显者,表现为形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涎;水湿偏重,多有腹泻便溏,暮后肢肿,舌苔薄白或白腻;痰热偏盛者,多见心烦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等。瘀血内停者,常见面色紫暗,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其中舌淡紫胖者,属气虚血瘀;舌暗红苔黄腻者,属痰热瘀血互结。
(2)辨明脏腑病位,肥胖病有在脾,在肾,在肝胆,在心肺的不同,临证时需加以辨明。肥胖病变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变在肝胆者,可见胸胁胀闷,烦躁眩晕,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脉弦等。病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
4、治疗原则
针对肥胖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泄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泄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痰热、瘀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用于本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肥胖会影响人们的身材,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说,人们减肥是非常必要的,而我们的中医减肥中,一般会以中药为主的减肥方法,中药调养不仅可以使你瘦下来,还可能调养好你的身体,这种减肥方法真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