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脉诊妊娠辨男女 是可以掌握的技术

现代医学技术发达,怀孕很快就可以通过抽血、B超、小便等方式检查出来,但这些检查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如常有遇见在怀孕期间感冒用了感冒药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其实当初已经受孕,或者去医院做体检,照了某光之后月经推迟才知道当初已经受孕,但往往此时悔之晚矣。

判断妊娠脉要点

判断妊娠脉要点有二:

一是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肺脉大于肝脉,说明不是怀孕,是闭经;肝脉大于肺脉则是怀孕。

二是尺脉(肾脉)和寸关脉之间脉形的比较,尺脉比寸关脉脉形弱说明是怀孕,不弱即非孕。

这里所说的妊娠脉指的是3个月之内的脉象,3个月之后很多人早孕反应已经很明显,基本不用诊脉即可大致推断,而且脉象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

此法得之于民间中医梁知行先生。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怀孕停经之初,正是胚胎之始,为足厥阴肝脉养胎之时,气血并无大动,唯女子以血为本,此时血归肝以养胎,故肝脉比肺脉大可断为有子。

妊娠脉的论述,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景岳全书·妇人规》进一步说明:“凡妇人怀孕者,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脉必滑数倍常,此当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气血羸弱之妇,则脉细小不数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之中亦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正阴搏阳别之谓,是即妊娠之脉有可辨也。”

女性性生活之后停经一两月,其脉多滑数冲和,伴有低热,嗜睡,呕吐等早孕反应,多为受孕怀胎之候。

然闭经之脉也可出现滑数之象。此时可用判断妊娠脉要点一采用同中求异的方式来确定是怀孕抑或是闭经使然。然而因脉象滑数,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往往不容易显现,此时就必须结合判断妊娠脉要点二来判断是否受孕。

尺脉(肾脉)和寸关脉间脉形的比较

此法来源于临床实践,其理论注释得之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论注》(徐可忠)云:“小弱者,脉形小不大,软弱无力,而非细也。”?《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云:“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胜,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

所以这里的妊娠脉比较辨别是在三个月之前,三个月之后妊娠脉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金匮要略心典》早已有明训。

《金匮悬解》(黄元御):“妇人得和平之脉,而尺脉小弱……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故脉见于尺。胎之初结,气血凝塞,不见流溢,故脉形小弱。”

《金匮要略》中阴脉小弱当是指的尺脉(肾脉)小弱,是尺脉的脉形比寸关脉形要弱,胎儿所需营养系来源于足少阴肾脉,而母体血脉开始潜注胞宫以养胎,此时于是受胎吸养而出现气血虚衰,阴分不足,故尺脉和其他寸关之脉显得小弱。

方药试探

另见有名老中医,对于怀孕早期很难辨别是否受孕之时,可用桂枝汤小剂量试探,用后腹中有动静即说明是怀孕。当然此处用桂枝汤诚如高学山在《高注金匮要略》所云:“但当服药而不啜热粥为合,盖啜热粥是助桂枝辛甘之性以驱邪,不啜热粥则任芍药酸敛之性以养脏故也。”

知识点敲黑板

通过妊娠脉辨别男女

除了辨别是否受孕以外,对于通过妊娠脉辨别男女之法,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如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注曰:“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诊家枢要》云:“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

《医学心悟》云:“左手为太阳脉浮大知为男也,右手为太阴脉沉实知为女也。”

《妇人良方》云:“若妊娠其脉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则为男,在右则为女也。”

《脉理会参》云:“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尺脉左大滑实为男,右大滑实为女。左右俱大实为二,阴阳俱盛曰双躯。若少阴微紧者,血即凝浊,养胎不周,主偏夭。尺脉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为绝产。”

《诊宗三昧》云:“古人悉以左尺滑大为男,右尺滑大为女,两尺俱滑大为双胎。然往往有左寸动滑为男者,以经行血泻,阴常不满,故尺常不足,不可执于尺内滑大方为胎脉之例。”

林林总总,平素运用这些方法断男女有对有不对者,不若辨别双管脉断男女来的真切,双管脉又叫二人脉或曰双人脉,医家切脉之时感觉指下若有两人之脉象在一起跳动即是双管脉,双管脉见于左手为男,见于右手为女。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