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公元541-682),我国唐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和养生长寿家,被称为“药王”。唐孙思邈说:“身体常欲小劳,则百达气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现代医学研究,经常运动和劳动者长寿者亦多。“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爱运动,爱劳动的人运动形体,流畅气血,还能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增强,并能阻抑体内的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一书的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中医自然养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六字长寿术是他的长寿养生法。流传至今,被后世养生家称为“太上玉轴六字气诀”、“祛病延年六字法”、“六字延寿诀”等,由此观之,可知六字诀绝对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高招。
六字诀是一种呼吸锻炼的方法,要通过用口呼吸同时配合默念:“嘘、呵、呼、呬、吹、嬉”六字,分别排泄祛除五脏六腑的致病邪气;用鼻吸气补养五脏六腑的虚损不足,因而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延年。这种方法不可不说很简便,但收效却显著,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
具体练习时,要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掌握好对逆腹式呼吸的练习。需要主义的是,逆腹式呼吸,是每当吸气时,要收紧腹部;而在吐(呼)气时,则要放纵腹部;同并用于鼻吸口呼。第二阶段,要掌握好呼吸时的姿式与吐音的准确性。第三阶段,则转到意念与吐字时的气流,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协同。
除了分阶段意外,在练“六字功”时,要轻吐气,要做到,匀、细、缓长。在练“嘘”字音时,要将眼体放松,可目视远方。而对余下的几个字音,可以闭目吐。每个字,吐六次。这两种方法都可取。
练习六字诀的动作的要领是一定要牢记:两脚分开,周身放松;舌舐上鄂双目凝神;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悬头;松腰坐胯,双膝微屈;大脑入静,切忌用力;一切顺其自然。
下面就一一介绍这六字诀。
念“嘘”字,治肝病
本功法对有肝郁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疾、头痛,以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疗效。练功时,两手相叠(掌心压掌背)。男士左手掌心贴在丹田处;女士相反,是用右手掌心贴在腹辟丹田处。两瞳放松,双脚踏实,足大指稍稍内合用力,提肛缩肾敛气。当念“嘘”字时,上下唇微合,舌向前伸而用内抽劲,牙齿横排,用平行力。呼吸时,勿令耳闻。当用口向外喷气时,横膈膜上升,小腹部行后收,这样吐气时,才能随之呼出而让嘘声,逼出肝区里的浊气。气全部呼出。待气吐尽轻闭口唇,用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气尽后,稍事休息,再继续念这“嘘”字,连作六次。
念“呵”字治心病
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握据,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对吐“呵”字的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念“呼”字治脾病。
练“呼”字功时,将嘴唇收束成为管状(撮口,口形要做到唇圆如筒),舌放平,向上微卷(劲)用力,并向前伸。此口型动作,可牵引冲脉上行之气喷出口外,而洋溢之微波则侵入心经,并顺手势达于小指之少冲穴。循十二经之常轨气血充满周身。需注意的是,当念“呼”字时,手势未动之先,足大趾稍用力,则脉气由腿内侧入腹里,循脾人心,进而到小指尖端。右手高举,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按的同时呼气;再换左手高举、手心向上,右手心下按。呼气尽则闭口用鼻吸气,吸气尽稍休息作一个自然的短呼吸,再念“呼”字,共连续六次。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方法对脾虚下陷,及消化不良有效。
念“丝”字治肺病
练“丝”字功时,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意念由足大趾之尖端领气上升,两臂循肺经之道路由中焦健起,向左右展开,沿肺的经脉直达拇指端的少商穴内。当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吸气。休息一会,自然呼吸一次,再念“丝”字,连续六次。这个方法,对肺部疾患,比如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
念“吹”字治肾病
练“吹”字功时,舌向里,微上翘,气由两边出。足跟着力,足心之涌泉穴,随上行之脉气提起,两足如行泥泞中,则肾经之脉气随念“吹”字之呼气上升,并入心包经。同时两臂撑圆如抱重物,躯干下蹲,并虚抱两膝。呼气尽,吸气之时,横膈膜下降,小腹鼓起,如上述四个字吸气时之动作,连续作六次。可以用这个方法补肾,对肾虚、早泄、滑精等症有效。
念“唏”字理三焦之气
练“唏”字功时,两唇微启,稍向里扣,上下唇相对不闭合。舌平伸而微有缩意,舌尖向下,用力向外呼气。两手心向上经由膻中向上托,过头顶,一边托一边呼气后,再由面前顺势下降至丹田。当念“唏”字之时,四肢稍用力,少阳之气随呼气而上升,与冲脉并而悬通上下,则三焦之气获理,脏腑之气血通调。这个方法,还可以治疗,由于三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耳鸣、耳聋,以及腋下肿痛、齿痛、喉痹等症有效。
对于六字诀,需要说明的是陶弘景与孙思邈的吐气出声法主要应用于治疗疾病,而后世“吐气无声”则是治病与养生相结合并向养生应用转变。古人常称六字诀为“六字气”“六气诀”或“六字气诀”。这说明,气息为六字吐气时的关键,而不是声音。发声是气息由慢变急、由清变浊的表现,这是功法的又一要领所在。
另外还必须知道,是否出声还与是否配合动作及导引动作的特性有关。动作有力、转折停顿明显的,自然应以出声为好,像武术家对六字诀等声法的运用;而静功或动作舒缓、圆转自然者,则应以不出声为好。具体运用上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辩证施功。
对于初学者,做不到吐气不出声,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最后达到了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