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艾灸搭配这几个穴位,赶走脚气无压力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牛棚杂记》中形象地写到脚气患者的状态脚气之痒,剧于蚊叮虫咬,半夜痒不能寐,大挠特挠,亦不罕见。

脚气也叫“香港脚”,现在脚气、脚臭在中国有30%以上的患者,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至春季开始逐渐增加,炎热的夏季六、七、八月,为发病的高峰期。

夏季不仅要露肉还要露脚。每当穿上凉鞋,却露出一双干燥脱皮的脚后跟,甚至还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足部异味......这画面太美,不敢看!

为了治脚臭、告别“香港脚",多少年来大家为这双脚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

(一)用白萝卜去脚臭

(二)土霉素去脚臭

(三)盐姜水除脚臭

(四)黄豆水治脚气

(五)无花果叶治脚气

(六)白醋治脚气

(七)啤酒治脚气

(八)高锰酸钾水泡脚

(九)韭菜治脚气

(十)嫩柳叶治脚气

(十一)APC治脚臭

(十二)芦荟治脚气

(十三)硷面治脚气

(十四)花椒盐水泡脚

(十五)梨皮治脚气

(十六)白糖可治脚气

(十七)白矾治脚气

(十八)米醋治脚气

(十九)大蒜治脚气

我想很多朋友想说,以上这些办法都不好使吧!

其实只要弄懂了脚气发生的原因,分型艾灸,是可以根治的。

脚气不是病,是湿重的症状

有些朋友反映生完孩子就患了脚气,纳闷了好久。其实是因为生完孩子后脾虚了,水湿代谢功能变差,就有了湿气下注到脚变成脚气了。

而无生孩子功能的男同胞们为啥更爱得脚气呢?中医认为本病其实是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导致,湿循经上行于手则发于癣,下注于足则发足癣。再加上男性喜爱酒食更易伤脾胃,穿凉鞋少,发汗多,所以患脚气也不奇怪看。

脚气才不是简单地感染了啥真菌,而是湿气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

不论湿寒、湿热的脚气,都是身体在主动排湿的一个表现。身体是非常智慧的,当它感觉到身体湿气过重时,它会自行选择出口排出湿气。

如果脚气在犯之时,没有从调整身体体质出发,而是强行用外用激素来治疗,那么就相当于堵住了身体排湿的出口,这时身体就只能选择其他地方排湿,比如阴道、阴囊或者是湿疹。

千万不要埋怨是别人给你传染的脚气。因为你的身体环境已经很适宜脚气的形成了,如果皮肤有创口,当然也很容易被感染。

脚气运用灸法治疗可燥湿、通络,驱邪外出,是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你的脚气是哪一种

中医里把脚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湿热脚气(占多数)、寒湿脚气、瘀血寒毒。

1、湿热脚气证: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

2、寒湿脚气证:除有脚部瘙痒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

3、瘀血寒毒证:除有脚瘙痒外,脚趾颜色暗紫,舌质暗,苔薄。

艾灸治脚气,4步能根治

1、艾灸前泡脚

在进行艾灸治疗脚气前先用热水泡脚,可用艾草泡脚包或者干艾叶加入开水,等水温合适后泡脚20-30分钟,之后一定要擦干,即使没脚气的人也应如此。

2、穴位艾灸

重点艾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阳陵泉

最好能分型选穴:

湿热的体质:艾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阴陵泉,特别是涌泉穴。脚趾缝有溃烂的,可以重点施灸侠溪穴。

寒湿艾灸穴位: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

瘀血寒毒穴位:膈腧、血海、内关、曲池、足三里。

很多人脚气不是很严重,只灸了两个穴位,一个是三阴交,一个是涌泉穴,灸后脚底会出很多汗,这是排湿的表现。

3、病灶艾灸

痒和溃烂的部位也可以施灸。脚趾缝有烂皮、水泡、裂口、发痒的,都可以用艾灸法。一般一次15-25分钟就可立即止痒,水泡也会慢慢塌陷。

如有水泡,最好用针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刺破,在水泡处施灸。

4、艾灰辅助治疗

平时有的人脚爱出汗,在穿过的鞋里,放上用小布袋包裹的艾灰,吸湿效果很好。治疗脚气时,可以在患处涂抹艾灰,其有止痒的的作用。若是一般的脚气,采用此方法几天就能好。

热乎乎的案例

有位灸友治脚气,听完他的实践后,大家伙笑了半天。

这位灸友舌有明显齿痕,脚趾间有溃烂,明确自己有脾虚,三星期前误打误撞开始艾灸左腿,主要灸涌泉,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起初每天半小时,后来每天基本一个小时,只灸左边,到现在双脚无不适症状,有意思的是,他的舌头左边齿痕消失,右边依旧……

为什么现在人多湿热呢

其实还是那几个原因,吃得好,吃得多,运动得少,还离不开空调。

酒肉穿肠过,伤了脾胃。脾主水湿代谢,脾虚后,水湿就无法被正常运化和代谢掉,留在了身体里变成湿气。脾主肌肉,运动少,肌肉得不到锻炼而脾虚;

另外思虑伤脾,过度用脑,也会造成脾虚,结果又是湿。加上夏天本来是要出汗的,可是因为空调,本应该从汗水中流出的湿,就全被密闭在了身体里。

这些乱七八糟的各种湿,在身体里待久了会很容易内化成郁热。如果再加上天气湿热,尤其像南方的气候,那没有湿就很难了。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