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调节饮食和艾灸,下次发烧不怕抽

有些孩子在感冒高烧的时候容易抽风,学名叫惊厥,表现为全身强直,肌肉痉挛,四肢抽动,角弓反张,乃至意识模糊等。出现这种紧急情况当然是尽快就医,但在平时如何调理,才能避免下次发烧时再次抽风,这方面家长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我们观复堂就诊的患儿中,就有好多个孩子属于“抽风体质”,以前每次发烧都抽风,个别孩子严重到进重症监护室抢救,还有的体温刚到37度就开始抽,把家长都愁坏了。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自从到观复堂看中医后,再感冒发烧就都不再抽风了。中医对于这类发热抽风的疾病疗效是杠杠的。

这种发热抽风的情况,在中医叫痉病,属于外感热病中的一种类型。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方论》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意思就是说感受外邪后除了发烧、怕冷之外,还出现了头目发赤、颈项强直、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头身摇动等症状,这就是常说的抽风了,就叫痉病。

痉病的药物治疗这里就不细说了,吃药得就医面诊后才行。在此主要说说在家庭平日调理的方法。这里主要讲讲饮食和艾灸。

一.饮食有节

容易抽风的孩子,一般是体质偏弱,中医所谓的营血不足。明代大医张景岳说:“太阳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张之证,俗医称为惊风。”血虚不能荣养筋脉,遇到发热就会发生筋急抽搐。

现在孩子饮食营养十分充足,怎么会营血不足呢?其实是孩子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吃再好也没有变成营养,就是所谓的脾虚。这种脾虚常常反而是饮食过度或饮食不当引起的。

现在孩子流行的饮食方式,一个是过早吃太多肉食,一个是过多地吃水果、牛奶、酸奶等生冷食物,一个是零食过多。这几方面都是造成脾虚的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儿童体质特征是“脾常不足”,不提倡过早吃太多肉食,尤其是三岁前不宜多食肉,否则脾胃一旦受伤,吃再多也徒增负担,吸收的营养反而不足。饮食生冷过多也伤害脾胃,主要是过量水果,沿习成风,对孩子脾胃很不利。零食除了本身营养就不足之外,它过重的人工口味会造成孩子厌食,依赖重味刺激才能有食欲,祸患更大了。

前面几种是极端情况,过度了就会伤身体。恰当的饮食需要中庸之道,以五谷为主,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各类合理搭配,并非绝对不吃肉、水果和零食等。家长们不要走任何一个极端。

二.艾灸调理

发烧爱抽风的体质,也是可以艾灸调理的。在发病紧急状态我们提倡尽快就医,但平时不发作的期间,完全可以通过艾灸改善体质,避免抽风的反复发作。

还是医圣张仲景的著作《金匮玉函经》,这是《伤寒论》的另一种非流行版本。学医的人对《伤寒论》都很熟悉,但读《金匮玉函经》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但下面这一句非常重要的论述却是《金匮玉函经》所独有,其他《伤寒论》版本都没有的:

《金匮玉函经》:“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意思是说痉病的总名是脊强,典型症状是牙关紧急、脊背反张、手足痉挛。如果吃药没有效的话,可以艾灸身柱、大椎、陶道这三个穴位。

这句话告诉我们,发烧抽风可以采用艾灸治疗,平时调理更加不在话下了。因此对于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平日给孩子艾灸,用艾条悬灸身柱、大椎、陶道这三个穴位,一般情况下每穴艾灸5~10分钟,一周一次即可。

具体位置大家可以网上搜索。

其实艾灸这三个穴位不仅仅可以调理发热抽风,其效果是很广泛的,可以提高孩子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增强食欲,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等,也是很好的保健灸法。

如果在发病状态或者体质较弱,自行调理不能改善的,可以到观复堂就诊,采取药物调理。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