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体温高于38.5℃的小儿需要口服美林、泰诺、百服宁等退热药进行紧急降温,服药间隔一般4~6小时,这是家长普遍都知道的常识。但这只是暂时的退热,体温还会再度升高,所以,最根本的退热方法还是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
急性发热原因很多,通常分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小儿急性发热还是感染性为主,通常是呼吸道感染较多。
但之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使家长十分忌惮,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使用中药退热,那么中药退热的效果如何呢?答案是十分肯定的,尤其是中医药治疗常见的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引起的发热,也就是所谓“外感发热”,中药具有意想不到的退热效果,这还不为广大家长所熟知。下面,给大家进行具体介绍:
伴随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很多家长都了解到中医所说的外感分风寒、风热以及暑天的暑湿外感等类型,这就是所谓“中医辨证”。
风寒外感
症状: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
风热外感
症状: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
暑湿外感
症状: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以上是最基本的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要想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的话,还需要在中医辨证之前,仔细辨病,看看呼吸道的感染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判断是肺炎、支气管炎还是喉炎、扁桃体炎或者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搞清楚不同的病变部位,要有针对的配伍不同病变部位的药味。
辨证施治
肺炎需加入炙麻黄、生石膏、葶苈子、苏子等;
支气管炎需加入桑白皮、地骨皮、浙贝母、瓜蒌等;
喉、扁桃体炎需重用板蓝根、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桔梗、玄参、僵蚕等;
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需注重解表,荆芥、防风、银花、薄荷、竹叶、钩藤应为侧重。
此外还要考虑的是小儿外感是否有明显的诱因
辨证施治
如因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孩子受凉了,这时要注意配伍辛温药味以解外寒;
如是因孩子有食积胃热较重,这时要注意配伍去食积、清胃热的药味;
如是平时孩子衣服捂得比较多,肺热较重,这时要配伍清肺热的药味;
如孩子被过分的溺爱,肝火、心火偏大,此时要注意配伍清心、肝火的药味。
此外,有时还要辨别患儿体质
辨证施治
如患儿素体肺脾气虚,外感风寒会较常见,此时方用藿香正气散合小青龙汤加减;
若感风热则用藿香正气散合银翘散加减。
总之,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对症处理,这样全面综合考虑,才能收到最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