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01、名家注释
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
张介宾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张志聪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2、“养”与“补”
释字:养者,《说文解字》:“供养也。”补者,《说文解字》:“完衣也。”《急就篇注》:“修破谓之补。”“养”是指从小养大,是顺其生理状态。“补”是指修补,逆其现在的状态,针对病理状态。
所谓“养阳”、“养阴”是指顺应其生理自然状态,保持其生理平衡的养生方法;“补阴”、“补阳”是先有阴虚或者阳虚的病症发生,然后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来补充,是一种针对病症的治疗方法。这里所谈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属于前一种。
3、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规律而助人体生长与收藏,而不是针对病人的阴阳不足的病理状态而加以补益。记得刚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时,很是困惑,春夏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津液易于耗损,为什么还要养阳呢?秋冬气候寒凉,人体阳气易于损伤,为什么还要养阴呢?这是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时的一个共性弱点——直译原文会有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楚,其实应该根据上下文结合自己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了解仔细分析,同时要查字典将所有文字的原意找出来,再和原文对照,这也许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
通过对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际自然界的万物处于生长状态,其性质属阳,对应人体这时期的生长也是最旺盛的,应该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提供一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助其生长。据科学统计,春夏是身体生长最快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活跃的季节。“秋冬养阴”是在秋冬之际自然界的万物处于收藏状态,其性质属阴,对应人体这时期的储藏相对旺盛,俗话说:“贴秋膘”,这时自然界处在一派肃杀的景象,树叶开始凋零,草野开始枯萎,气候也开始转凉,人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尽一切可能帮助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