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腹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形态、腹部皮肤及血管、腹壁脂肪、腹部肌肉及综合表现的腹力和腹部各处的按压反应。
腹诊是诊察患者胸腹部的征象,结合其他诊察信息,来判断疾病内在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的方法。中医腹诊,源远流长,以《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脏腑相配。“经方学派”腹诊由仲景集大成。然而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这一重要的诊察技术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运用。腹诊还流传到日本、韩国,尤其为日本汉方医所重视而得到了一些发展。黄师继承了仲景腹诊技术,结合经方临床实践拓展经方医学的腹诊,将这一简洁客观、重复性强、可靠性高的诊察手段作为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腹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形态、腹部皮肤及血管、腹壁脂肪、腹部肌肉及综合表现的腹力和腹部各处的按压反应。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
黄师(黄煌)腹诊将腹部按九分法划分,常采取坐位或站立位,可以估测体内某些病理改变,对于确定和鉴别一些方证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黄师创造性地将腹诊的客观体征与方药紧密联系起来,现简介如下:
1.心下痞
心下部自觉有阻塞、憋闷感,通常疼痛不明显。以泻心汤类方证多见。
2.心下痞满
心下部憋闷、胀满感较明显,持续存在或间断出现,按压无疼痛及抵抗感。有气胀、痰阻、瘀血等病理形成的可能,如心下部有振水音者为水饮证。
3.人参腹
形瘦肤枯,肌肉萎缩,上腹部扁平而硬,腹壁较薄、按之无底力,为人参体质状态者的腹证。
4.大柴胡汤腹(按之心下满痛)
按压上腹部有比较明显的疼痛和抵抗感,重者拒按,轻者可出现嗳气。常伴有胁下按压不适。
5.心下软
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患者。
6.栀子腹
中指或中指、食指并拢贴紧剑突下用力向胸腔内方向冲击性戳动1~2次,患者面露不适、表情紧张,且医者可感受到抵抗明显,为栀子证。
7.心下振水音
胃下垂、胃扩张、胃壁松弛者,医生轻叩其腹部能听到胃内的水液振动或流动的声音。为胃内蓄水的腹证。
8.胸胁苦满
患者胸胁部有较明显的胀闷感,医者沿肋弓下端向胸腔内按压有抵抗感和患者诉说胀痛不适,为柴胡类方的腹证特点。如果右侧胁下按压疼痛,类同西医的墨菲征阳性,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
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腹
上腹部腹肌偏紧,两胸胁下轻触即可感觉,用力按压则腹肌快速收缩抵抗,并有不适或疼痛感。黄师将该腹形容为“豹腹”,胸胁下腹肌呈高度紧张、硬实有力感。
10.桂枝腹
腹部肌肉不发达,腹壁多较瘦薄,腹部扁平,腹直肌挛急,按之有绷紧感,重按有空虚感,如纸糊灯笼,或如按鼓皮。又称为“灯笼腹”。
11.黄芪腹
腹部按之松软如棉,没有弹性,按之无不适及抵抗,甚者如棉花枕头,为黄芪体质者的典型腹。
12.防风通圣散腹
腹部饱满,腹壁脂肪厚且腹肌有力,以脐为中心膨满,按之充实有抵抗感。该腹在日本汉方医称为“太鼓腹”。
13.八味肾气丸腹
下腹部松弛、按压松软。可伴有小腹发冷、小便无力,或脐部以下的小腹突然变小。为少腹不仁的表现。
14.甘姜苓术汤腹
多见于老年妇女,下腹部松弛、按压松软,可伴有腰腹及腿部发冷。亦为少腹不仁的表现。
15.瘀血类腹
下腹部饱满紧实,腹肌偏紧张,按压不适和疼痛通常较明显,或还可摸到硬块、条索状物(但要排除粪块),均为瘀血证的腹证。如下瘀血汤证常在腹下区,大黄牡丹皮汤证常在右髂区,桃核承气汤证可在腹下区、左或右髂区,桂枝茯苓丸证可在左或右髂区。
16.心下悸、脐下悸
是腹主动脉搏动的腹部动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或被诊者触及,多为大虚之证。脐下悸多见于肉桂证,而脐上悸多伴见精神不安为龙骨证。
小腹拘急、少腹不仁和脐下悸均为先生用桂的腹证。此外,脐下体毛、腹部皮肤血管的异常等亦为腹诊的重要诊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