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食疗药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意义,而且富有技术经济的开发价值。我国人民的健康素质历来较低,但随着生活的改善和不断提高,观念的变化与消费档次的上升,健康与长寿已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谁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而选料正确的药膳就能够使人达到这些目标,且无任何副作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保健品,含中药成分的保健品尤其是药食同源的物品更是备受青睐。不过,虽然阿胶、山药、蜂蜜等很多种物品都是药食同源,但并非药食同性,更不等于药食同功,食疗虽有防治疾病、保健强身、辅助药疗之功效,但不等于食疗包治百病,更不能代替药疗,更不是人人适合。
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在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院士、专家。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食疗”“药膳”民间流行
中医认为,很多食物又是药物,而很多药物也可以当做食物来吃,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中药来源于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具防治疾病之功,这也正是中药能够作为养生保健品的理论依据。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乌头、甘遂、巴豆、半夏。
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枸杞子、栀子、胖大海、茯苓等86种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15种中药材。
然而,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何首乌,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
每逢秋冬,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发生多起中毒事件。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一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药食同源”有疗效也有风险
在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应科学认识“药食同源”。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是正确的,“南方人喜欢煲汤,这是经过生活检验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中医有药疗也有食疗,比如食物红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的现代科学依据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尝试从胃肠菌群的角度给出解释。赵立平说,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
赵立平等受访专家同时提出,“药食同源”实践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
药材食疗三大误区须厘清
一些中医专家分析指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例如现在很流行的阿胶膏、固元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并且有些体质不合适的人吃多了,反而是有害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剂量决定毒性。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每天喝2两绿豆煮的汤属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绿豆煮的水,就变成了药物,因为是正常浓度的15倍。又比如说,烟酸和烟酰胺本来是一种B族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控制血脂的治疗药物,就是论几克来吃的,数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候它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够多也会导致死亡。
第三,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用的药物”,而中医理论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治疗上根据病人身体的整体状况,加上四季、气候、地理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诊断,辨证而遣方用药。中医治疗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单纯感冒一病,根据不同症候应使用不同的处方。若不分症候,自行乱服中药,不但不能治病保健,更会危害健康。
攻略:一
?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减低,百姓却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
?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攻略:二
“药食同源”的道理概括为三句话:
?“不是所有药材都适合煲汤;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分九种体质,所以可以煲汤的药材,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
?即使药材适合你的体质,也不能盲目加入,因为中药讲究配伍,且不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