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为什么老中医总说你湿气重?立秋后这样祛湿事半功倍!

       湿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困倦、四肢沉重,一旦被湿气压抑,很多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湿气对人体的危害

  1、眼肿舌大   湿气重症状:早晨眼皮肿,或有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100岁提醒:确认是否脾湿,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态。健康人平时可以养成定期观察自己舌象的习惯,对照一些中医舌诊的图片,就可以发现自己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2、没食欲   湿气重症状: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象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   100岁提醒: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   自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3、出现湿疹等皮肤问题   从中医角度来看,湿疹的根本原因是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寒湿的侵袭,久而久之,寒湿淤积在体内,无力运化排出,导致整体免疫力低下。   轻者,寒湿停留在皮肤和腠理中,就表现为人们常见的皮肤湿疹;   重者,寒湿更深地侵入血脉、脏腑、骨骼,就表现为各种风湿性疾病和类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等。   因此,从表面上看湿疹只是皮肤病,而实际上是全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西医只针对局部处理是无法根治的,而且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体质,病邪会从表入里,影响脏腑功能,必须通过中医手段固本培元才有可能根治。   艾灸对于治疗湿气的作用   艾灸是通过热量的共振传导,打通瘀阻的经络,让经络恢复通畅。艾灸理疗中,经脉在立体螺旋的热流下,经脉里瞬间增压,强大的压力冲破瘀阻点,使得经脉之气重新流畅。热量带动气血沿经络通道快速前行达到疏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艾灸祛湿的穴位   1、中脘穴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   2、关元穴   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   功效: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4、丰隆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功效: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5、解溪穴   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功效: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薏米红小豆粥加减去湿气

  1、薏米红小豆粥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2、薏米红小豆粥+桂圆、大枣   适合体质偏寒的人,有温补效果;同时也适合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   裹,心中空虚的人。   3、薏米红小豆粥+莲子、百合   适合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感觉的人。

  4、红小豆粥+姜片、大枣、红糖   把薏米去掉,熬的赤小豆汤,暖小腹。   5、薏米红小豆粥+生白芍、生甘草   适合关节疼痛,化阴养血除痹。

  6、薏米赤小豆汤洗脸   适合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的年轻人,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   7、薏米红小豆粥+生姜   适合着凉感冒,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的人。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   8、薏米红小豆粥+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   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效果也不错。

  9、薏米红小豆粥+生梨去皮去核切块   适合咳嗽的人,润肺、化痰、止咳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