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药材】气虚就找黄芪,三大文豪都爱它!
黄芪为何物?
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黃芪主要是补气,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被录为上品,“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三大文豪都爱它
在苏轼的诗中,曾提到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
白居易一首《斋居》诗也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一道黄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乐天、东坡之辈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吧。
而在近代的胡适先生,也与黄芪结下不解之缘,以黄芪为主药不但医好了他的病,还养成每次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胡适先生曾期望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黄芪等中药的奥秘,今天已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证实祖国医学有关黄芪的药效认识是十分正确的。黄芪确有明显的强壮作用。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那么,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看,大家都知道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它具有排毒、利尿、消肿的作用,而用黄芪泡水喝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事情。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01强壮身体、增强免疫力
黄芪能够升阳充沛营卫之气、培补元气,增强人体防疫疾病的能力。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给动物服用黄芪水一段时间。研究发现,喝了黄芪水的动物,体重比没有喝黄芪水的动物增长的快很多。
而且喝了黄芪水的动物体内含有的白蛋白与血清蛋白也有明显的增长。将服用黄芪水的动物和未服用黄芪水的动物分别放入游泳池中,前者在水中游泳的时间较长,后者则不如前者。
02利水消肿
黄芪常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的肢体水肿。如果早上起床,发现眼睛出现水肿或腿部水肿,都可以用黄芪泡水以消肿。其次,临床应用发现,黄芪不仅有利水消肿作用,而且对消除肾炎蛋白尿也有极佳的效果。
03补虚补气,治疗脾气虚证
黄芪富含许多微量元素,如黄酮类、多种氨基酸、叶酸、锌、硒等,能够提高身体防病能力,改善脾胃功能。黄芪味甘微温,能够“补虚”、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民间一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
04强心护胃
喝黄芪水,可有效增加心肌收缩力,能够有效预防循环出现衰竭的情况,如果是有胃炎的患者,那么常喝黄芪水,可达到养胃的效果。
05固表止汗
有些人体质虚弱,经常会大汗淋漓,或者稍有活动就会出汗。这种类型的人群就特别适合使用黄芪泡水饮用。
而在《金匮要略》中,就明确提到了有以下问题的人群,最适合服用黄芪。中医将之称为「黄芪体质」:
黄芪体质人群
①体虚胖或中等,肌肉必是松软不坚紧,决不会是壮实或形体消瘦者。
②头汗易汗多汗必见,双眼无神疲乏。
③腹围大于或等于胸围,身材呈梨形或呈向心性肥胖,抵抗力差的人。或者小腿肌肉松软但皮下脂肪丰厚,踝关节处的水肿多见,如是冬天穿有袜子,可见有明显的凹陷的紧抠痕迹。
④头大脸阔,脸色或白或黄或黑不定,但必是缺乏光泽,少有红光和肤色润泽者,唇色暗淡,脸部肌肉较松驰,尤以上眼睑肌松驰下坠最为多见和最先出现。炎炎夏日来就诊的患者还多见有额头的滴滴汗珠,甚则头发都湿漉漉的。
⑤舌质以胖、大、软、淡、嫩、湿润、边有齿印、津液饱满为特征。舌苔的有无、厚薄、色泽不定。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而养脾胃、延寿命,用好黄芪就行,但是很多人只知道用来泡水喝,其实想要让黄芪发挥更多的功效,用法远不止泡水那么简单。下面给您介绍黄芪一系列药膳,总有你想要的。
黄芪粥
1、黄芪大米粥
主要材料为黄芪、大米、白糖。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将黄芪清洗干净,然后切成片。
2
将黄芪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放入锅中煎取药汁,总共煎两次,然后将药渣过滤掉。
3
锅中放入适量的大米和药汁熬成粥,出锅前加入适量的白糖即可。
2、黄芪山药粥
主要材料为黄芪、大米、山药、小米、红米、黑糯米、黑芝麻、枸杞。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将黄芪洗净切片,用水浸泡半小时后煎成药汁。
2
将大米、小米、红米、黑糯米、黑芝麻洗净,然后放入锅中用清水浸泡半个小时。
3
将药汁倒入锅中,大火煮开,然后转中小火煮熟。
4
放入适量的山药片,等到山药煮熟后放入适量的枸杞即可。
3、黄芪人参粥
主要材料为黄芪、人参、大米、冰糖。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将黄芪洗净切片,然后煎成药汁,并过滤掉药渣。
2
将人参洗净切片备用。
3
将大米洗净,然后放入锅中,加入药汁、人参片和适量的清水,大火煮开后熬成粥。
4
出锅前加入适量的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5-7天为一疗程,有大补元气、健脾胃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心慌气短、久病赢弱、体虚自汗、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症。
很多人都知道黄芪补气好,但不一定知道这些用法。除了上面泡水煲粥之外,黄芪还有几个流传千年的奇效方,看完记得收藏,并推荐给朋友们也看看,别只知道用黄芪泡水喝啦~
黄芪药膳
黄芪建中汤
源自《金匮要略》的黄芪建中汤,胃溃疡虚寒证的调理方法,是温养脾胃的不二良方。
【配方】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制法】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功效】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是防治虚寒性胃痛的主方。
【功用主治】
1、久病消瘦;
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
3、脉虚无力;
4、有操劳过度史。
温经和血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临床常用于防治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组成】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制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气血双补,防治失眠
当归黄芪乌鸡汤
【材料】乌鸡肉250克、当归5克、炙黄芪25克。
【制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补气养颜
黄芪黄豆煲猪脚
【材料】猪脚1500克,黄芪10克,黄豆100克,葱姜适量。
【制法】
1、猪脚洗净,黄豆泡发待用;
2、葱切段,姜切片。锅中入水,把猪脚放入锅中烧开后加入料酒,烫3分钟捞出,再用冷水洗去猪脚上的白沫;
3、黄芪放入布包中,然后黄芪、猪脚、黄豆、葱、姜一起放入砂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到熟烂,按口味放入调料即可。
【功效】黄芪补气,猪脚补充胶原蛋白,黄豆也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因此此汤可以补气养颜。
黄芪使用注意事项
黄芪虽然应用人群广泛,但是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4、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阴虚患者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5、每天15g即可,过量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使人出现脸颊泛红、心烦气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