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教你几招轻松识破糖尿病3大急性并发症!

  教你几招,轻松识破糖尿病3大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严重者皆可致命!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发展迅速,十分凶险,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酮症是由于胰岛素缺乏,组织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以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此时,脂肪分解产生酮体,造成体内酮体的蓄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在糖尿病酮症的基础上,血糖和血酮进一步升高,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为什么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葡萄糖不能被利用产生血糖以供应能量,人体收到这个信号后,通过分解脂肪来产生能量。脂肪分解过程伴随有酮体产生,当酮体不断蓄积后,则发生酸中毒。

  2.酮症酸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酮症酸中毒发生时,患者本身的糖尿病症状是加重的,如血糖升高、口渴、多饮、乏力、尿量增多。此外还有其他系统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有: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由于人们重视程度提高等因素,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的患者不多见了);

  循环系统:可以出现心跳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四肢发冷;

  神经系统:有头晕、头痛、烦躁、嗜睡、昏迷的表现;

  脱水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尿量减少。

  3.酮症酸中毒有什么诱因?

  10%-30%的酮症酸中毒无明显诱因,另外,1型糖尿病患者可无明显诱因。如有诱因,多是:

  各种急性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治疗不当,自行减少或停用胰岛素(尤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

  饮食失调及胃肠道疾病;

  各种应激状态,如创伤、手术、精神刺激、心梗或脑梗、妊娠、分娩等。

  4.怎么预防?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控血糖是王道。至少要提醒患者做到以下:

  让患者及家属,尤其家属提高对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一旦怀疑,及时就诊;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和其他诱因;规范地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遇到应激状态先妥善控制血糖。

  另外,最好坚持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控制诱发糖尿病酮症的因素,防止饥饿,预防脱水;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的治疗方案;加强糖尿病教育;保持良好的情绪。

  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1.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的症状是什么?

  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最初表现是多尿、口渴、多饮、倦怠、乏力加重、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逐渐会出现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嗜睡、昏迷、抽搐、少尿甚至无尿。

  2.常见诱因有哪些?

  首先是应激,最常见的是感染;再有是大量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还有失水过多,如腹泻、呕吐、发热时;其他有饮水不足和高糖摄入。

  3.如何预防?

  首先得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高血糖,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另外注意适时补充足够水分,规律生活,合理起居,防止各种感染,任何不适都要加强血糖监测。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乳酸是体内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代谢产物,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乳酸含量升高达到5mmol/L以上,而PH<7.35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这一急症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死亡率很高。

  1.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病较急,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有原因不明的深大呼吸,伴有口唇紫绀;可能有疲乏无力、厌食、恶习呕吐;也可以有血压、体温下降、神志模糊、面色潮红、昏迷或休克。

  2.常见病因有哪些?

  引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乳酸产生过多,二是乳酸清除减少。前者多见于休克、左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严重贫血、某些与糖代谢有关的酶先天性缺陷。后者主要见于肝肾功能不全。

  3.哪些患者容易发生?

  长期或过量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另外有心、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或老年患者也易出现。

  4.如何预防?

  严格掌握双胍类药物的适应证,对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或伴有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及一般状况差的患者,要禁用双胍类药物;

  需用双胍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尽可能选二甲双胍,不用苯乙双胍;

  使用双胍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危重疾病时,应暂停该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长期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人群,要关注心、肺、肝、肾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停用;若发生乳酸酸中毒者要及时就医。

  总的来讲,预防糖尿病的三大急性并发症,要控制高血糖、预防感染,远离急性并发症。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