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特色治疗。笔者开始了解“刮痧”治疗其实还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尤其是夏天,当家人感觉头昏、恶心、腹胀、纳差或者感觉轻微中暑的时候,妈妈便会用一个调羹,在背后沿脊柱刮得乌黑乌黑,或者用食指和中指的关节夹住肩胛部或者印堂穴等部位的肌肉进行“拔痧”。据说这些红色或者暗红色的点就是“痧”,而此时,当“痧”出来后,被刮者也能感觉症情明显改善。长大后,我们到了城市,热心的妈妈也教了小区一个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刮痧,还在小区附近的一个地方拔了草药给人家,虽然一样有效果,但是被作为医生的我知道了,从医生所认知的“好心不一定有好结果”给讲了她一顿,她那一套土方法就实施不下去了。但话说回来,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中医疗法都受到了质疑,但刮痧仍然在中医科和一些个人诊室以及美容机构广泛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刮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适用于哪些疾病?作用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说说吧。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其特点是简、便、廉、效,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驱邪排毒。这里刮痧的器具比较好的是黄牛角刮痧板,其次调羹、木梳、铜钱等,中间的介质可以是水或者精油,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
有句话说,“体壮多用刮痧,体虚多用灸法”,其实不然。刮痧到底有哪些适用症,我们该如何刮痧呢。主要可以概括如下: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