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理基础为阴虚燥热,以正虚阴亏为本,燥热虚火为标,治疗宜养阴生津以扶正,清热润燥以治标。因其症状表现常随年龄、体质、病程不同而不同,临床可见燥热伤津、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虚血瘀、痰湿内阻等证候,故治疗应认真辨证,灵活用药,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注意防治兼证。
(1)肺热津伤: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尿频量多,怕热喜凉,心烦自汗,伴多食易饥,消瘦乏力,舌红少津,苔黄,脉洪数。
主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2)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伴口渴喜饮,或口臭,口舌生疮,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主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3)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混浊可如脂膏,或尿有甜味,口舌干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主证:滋阴益肾,缩尿涩精。
(4)阴阳两虚小便频数且量多,或尿有余沥,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羸瘦体倦,形寒肢冷,耳轮焦干,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女子则月经不调,性欲冷淡,舌淡苔白,脉沉细。
主证:温阳,滋肾,固精。
(5)气阴两虚食少溺多,渴欲饮水,但不欲饮冷,气息短促,语音低微,身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
主证: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6)痰湿内阻形体偏于肥胖,口干但饮水不多或不欲饮,胸脘痞闷,食后尤甚,气短乏力,懒动,或头部昏蒙,或头目眩晕,舌体胖大,舌淡或黯,苔白滑或浊腻,脉濡滑。
主证: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7)瘀血阻滞口干口渴,倦怠乏力,肌肤甲错,四肢麻木、疼痛或身体某部位疼痛,多呈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唇甲紫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脉紫怒张,脉沉或涩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