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杨氏太极拳的十二种松垮状态(上)

  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

  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

  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

  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