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团队和共识委员会在认识到当前心房颤动管理的不足后,提出了很多方法来改进对心房颤动病因的分类。有些团队建议对左心房采用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MRI)监测以确定导管消融术后可能复发心房颤动的患者,但该技术的可行性还需要证实。心房颤动协会确定了一套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可用来预测随访期间的心房颤动发病率,但无法提供最佳的预防和防治方法的信息。与此类似,CHADS?评分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新发率,但无法提供更多相关发病机制的信息。
第四届德国心房颤动联盟和(或)欧洲心律学会(AFNET/EHRA)共识大会的代表提出了一种反映不同致病机制的心房颤动分类方式,其建议的心房颤动类型包括:单基因心房颤动、局部诱导心房颤动、术后心房颤动、瓣膜心房颤动、老年人心房颤动、多基因心房颤动和其他类心房颤动。
但是目前还缺乏对该分类的前瞻性验证,导致许多患者都被分为“其他”类,此外,根据专家共识,包括归为其他类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内,许多患者的发病机制相互之间均有重叠。
目前急需更为精确的心房颤动分类方法,以识别和说明其主要致病机制。弄清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致病因素的特性将为个体化管理奠定基础,相比于目前“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将最大限度地产生受益并且限制不良反应。例如,减重有助于预防超重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颤动复发,而减少体育活动则可能有助于预防运动员发生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