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学拳宜向内里求(下)

  三、学习太极拳重在掌握好三个阶段,从中体会向“内”求的真正内涵

  王宗岳《太极拳论》篇首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什么是无极呢?一物未有;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所谓大混沌者,就是无极。那什么是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之后,阴阳未分之前,虽无形无声,而几朕几兆,象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生机未足之时,这就是太极。《拳论》篇首之句说的正是如此。我们练太极拳所要研究的“动静开合之机”——即将动未动,似静非静,要开未开,将合未合那一点子极其微妙的东西,这就是太极拳。这也就是太极拳的“内”,是我们学习太极拳所要认真揣摩、研究和追求的“内”在的、实质的、核心的东西。大家知道,太极拳练的是“意”、“气”、“神”;研究的是“动静开合之机”。往“内”求,求的就是这些东西。太极拳既是内家拳,就要以练“内”为主,这也正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显著标志。

  “往内求”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要靠长期的不断认识,理解和体会,才能使自已的技艺向深层次发展。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我认为一般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首先,学拳架阶段。太极拳虽然是“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这是指练拳较久,功夫较深,动作基本定型,只须以内动带动外形者而言,对初学者,还应该先重形,后求“内。也就是先把姿势搞正确,把基础打牢固,在这个阶段,老师一招一式地教,学者一招一式地机械般摹仿。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将每招每式的姿势,重心,方向,虚实搞清楚,做到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当动时不能不动,不能迟动,不能多动,不能少动,当不动时不能妄动。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每招每式有它独特的作用,要了解这些作用,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招每式,把这一招一式贯穿起来,太极拳拳架也就基本掌握了。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千万不要产生错觉,不要认为学会了拳架,就学会了太极拳,这只能说明对太极拳有了初步认识。其次,盘架子练功阶段。这一阶段,学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十要”来规范、修正自已的动作。不但要练好太极拳的手法、步法,更要练好太极拳的身法。正如杨振基老师提出的,要在“腰拉、腰拽”上下功夫。一举一动,全身都要轻灵,须贯穿一气。“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不能有缺陷处,不能有断劲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不论向前还是后退,都要得机得势,如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毛病肯定出现在腰上,腿上。“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象傅钟文老师说的那样:“要练出太极拳味道。”这一阶段是漫长的,其时间不能以月记算,而要按年论。这个阶段,学者不但要勤奋练拳,还要认真学习拳论,努力去揣摩,领会太极拳的奥妙之所在。只有在这时,才能领悟到太极拳“内”在的东西。再次是懂劲阶段。太极拳练到熟练正确,松柔沉稳。能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虚实分明,轻灵合缓,才可以进入这个阶段的练习。在此之前熟练拳架练的是“知已”的功夫,而这第三阶段主要是配合推手而练习,掌握“知彼”的功夫。懂劲首先要听劲,听劲与懂劲在推手技术中是关健,也是基础,不学会听劲,就谈不上懂劲,因此,首先要练习听劲。所谓听劲,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靠自已平时打拳时的那种松、沉、柔、缓,通过手臂上皮肤的接触,眼神的观察,大脑的判断来体验对方来劲的意图,掌握对方来劲的大小、方向、速度、高低以及发力的部位(即自已受对方的力点)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顺势借力,或化或发,不先不后,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就象打乒乓球,待到对方的球打到了自已的台子上,再去考虑如何接球时就晚了。打球时要完全投入,全神贯注。看清对方使用的球拍,是用正胶发球还是用反胶发球,发球时球拍运动方向,发出的球是左旋还是右旋,是上旋还是下旋,给球的角度,发球的速度以及球的落点等。只有对以上这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克敌制胜。训练懂劲实际上就是运用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劲别,通过与对方接触部位皮肤的感触和大脑感觉的灵敏性,探知对方劲力的大小、刚柔、长短、速度和方向,引进后让对方落空或乘势借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仔细品味对方将动未动,似静非静,要开未开,想合未合瞬间那一点点极其微妙的东西。这一阶段里,主要通过粘连沾随,体会知觉运动,逐步学会懂劲,这时的学员对拳架外形的要求就不那么具体了,主要侧重于技巧的运动,将太极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往“内”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懂劲”,才有可能向那种“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最高太极境界“神明”边进。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练,才能说已经进入太极之门,进入太极之门,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那种无穷的奥妙,那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