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势的弓步、半马步、虚步、川字步、仆步在定式和行步中都不能踏成两脚跟(底边)相距成为直线的步子,步型的前后两脚跟相距,宽距大约20至35厘米(视身高而定),这样练法会增加下盘底面积,提高身体站步的稳固性。物理力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要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物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内。
二是重心离支撑面越低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拳势下盘的步型站得过低就会使膝盖等部位出现僵硬,诸如虚实转换、刚柔相济的动作变化跟不上。三是支撑面的面积越大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步型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身势松沉和重心稳定。所以说,既要考究力学,又要练拳求中,求中是练拳的重要内涵。
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平衡对于稳定重心较为重要,因为只有稳固的中心。才能击倒对方,而自已不会失重、失手、立于不败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稳固,成为决定技击胜败的关建。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说的,有了‘立身平准’,才能‘活似车轮’。才有取胜的保证。运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拳术运动中的平衡是暂时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变万化的招术中,如何保证重心平衡和稳固呢?力学方法是保持随遇平衡。就是“处于平衡壮态的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在任意位置继续保持平衡”,无论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转换,也无论是化是打,都必须保持随遇平衡。比如:前辈有“前不过脚尖,后不过脚跟”、“肩不出内圈,膝不出中圈,脚不出外圈”的说法。是重心随遇平衡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