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连载:第二十五章 温法和清法;7,

  再来看看骨蒸热的第二个特征。“骨蒸”这种热象指的是患者自觉有热从骨内向外透发,就像是蒸笼的热从最里面向外面散发一样。为什么骨蒸热会有这种表现?人体的什么脏器和骨有密切的关系?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肾主骨,所以“骨蒸”的出现,只有用致热物质潜伏在肾脏来解释才会让人觉得最合理、最无可辩驳。

  现在可以下结论了,骨蒸热的产生,其本质因素是某种致热物质潜伏在肾脏。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这个致热物质到底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完全揭开了骨蒸热的奥秘。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引起“骨蒸热”的致热物质并非来自于外感,而是人体脏腑机能失调的产物,有了这个前提,我们便可以从脏腑角度来考虑致热物质的来源。骨蒸热既然是虚热的一种类型,那自然和实热有着本质的差异,它没有实热这样的脏腑机能亢进症状,相反会表现出某些机能衰退的症状,如神疲乏力、肢软无力、精神不振等,这就说明骨蒸热的产生还是有一定的“虚”的因素在里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致热物质是人体某一脏腑功能衰退后形成的。这种致热物质到底是哪个脏器形成的呢?从骨蒸热的特征性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就是五心烦热。人体的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再加上一个心窝,合在一起中医上称为“五心”。五心和人体哪个脏器有关?脾主四肢,所以手足心当然是在脾的管辖范围之内。心窝是人的胸骨剑突下方的部位,这个位置正好是胃的所在地,胃和脾同属土,又有表里的联络关系,所以还是和脾有关。既然五心归脾所统辖,那么五心烦热的产生自然和脾有密切关系了。我们知道,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既运化食物,也运化水饮,如果脾的功能衰退,那么对饮食的运化功能也就会减弱,这时水湿就会在体内过多地积聚起来,积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热量,这就形成了湿热。湿热侵犯到脾所管辖的五心,自然就产生了“五心烦热”的症状。

  而且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脾和肾是一种制约和抑制的关系。既然脾虚而产生了湿热,而脾与肾又存在着克制关系,那么湿热由此侵犯肾脏。并潜伏在肾脏而形成了一种引起骨蒸热的致热物质。经过层层地抽丝剥茧,我们终于找到了骨蒸热的根源。原来是脾虚形成了湿热,湿热通过脾对肾的克制而潜伏到肾脏,并随着人体阴气的盛衰变化而产生周期性的活动,这样最终造成了骨蒸热。这让我想起了当初看李东垣的《脾胃论》时无法理解的两句话,这是李东垣论述“阴火”时说的,他说:“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还有一句是“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现在看来,竟然和我们推断的结果惊人地一致,只是众多的医家理解错了,把“阴火”想当然地认为是“阴虚火旺”。这才形成了现在这种错以阴虚作为骨蒸热根源的局面。

  弄清楚了骨蒸热的根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清虚热的方剂,如前面提到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等,这些方子中大量使用的苦寒药物如银柴胡、胡黄连、黄芩、黄连、黄柏正是用于清除潜伏在肾脏的湿热,从而去虚热之源。苦寒药物往往伤阴,如果真是阴虚,那避之唯恐不及,何况大量使用呢。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