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一度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经整治,到上世纪60年代一度在国内基本消失,但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现,此后发病势头见长,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医生指出,近十年来梅毒病例的增加,跟人们性观念的开放、不洁性行为增多有关。梅毒早期发现可通过规范、足量使用青霉素得到有效治疗。但临床上有不少梅毒患者症状不明显,直到术前验血排查,甚至是到了病程后期身体其他器官受损才发现,这种发病的隐蔽性特点可能跟患者滥用抗生素的既往史有一定关系。而从预防的角度看,避免不洁性接触是远离梅毒的关键。
■隐形梅毒增多与滥用抗生素有关
“其实现在的梅毒与几十年前的梅毒的病原体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何隐性病例会增多呢?”医生认为,这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旧社会缺医少药,特别是对梅毒有疗效的抗生素,普通人在当时并不容易获得。”,相比之下,现在人们想买青霉素并不是难事,甚至存在盲目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如,有些人换了感冒、喉咙或身体其他地方有点小炎症就会自作主张使用抗生素。
对不知道自己体内有梅毒潜伏的患者来说,滥用抗生素有时可能“歪打正着”,对体内的梅毒起到抑制的作用。但因用药不规范、不足量,所以对体内的梅毒“打得不够彻底”,反而可能使其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继续“潜伏”得更深,长年累月在体内悄悄蔓延,直到后期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