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儿科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
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盲目退热反而容易掩盖真实病情。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C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并无感染一说,中医认为发热是一个症候,也是病邪与机体正气相互对抗的表现,所以说发热是个好现象,说明病邪来时,人体的正气在全力以赴与之抗衡。而这个时候如果盲目的用西药来进行性退烧,那机体内的正气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抗病能力减弱。许多家长遇到宝宝发烧的问题都非常着急,抱着宝宝到了医院要求医生尽快退烧,要求打针,生怕“烧出肺炎”或是“烧坏脑子”。
因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只看到了孩子发热的现象,而到了医生这里,好的医生不仅仅只是要缓解症状,更是要探究疾病的真正病因再进行对症治疗。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退烧药或打退烧针。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