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50年余,40年左右后才确信渐渐真正入门得窥其中三昧,真所谓是“得来不觉费功夫”。如果学拳一开始就能够明白古代太极拳谱与杨澄甫先生所言之真正具体的含义,是肯定不至于会如此的。所幸我总算是能够明白了,所谓“不枉此生”;不能明白以至练拳一辈子入不了门,正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力学垂死终无补”而又以太极拳资深者自居的人举目可见。感慨良多之中,深深体会到“不用力”这句话确确实实是太极拳入门的敲门砖、指南针、钥匙,如果不会“不用力”,太极拳是根本无法入门,也是根本无法开始学习的,所以,杨澄甫先生才将“不用力”放到《太极拳术十要》内。然而,我也深深体会到“不用力”这句话对于学练太极拳确确实实是最大的误导之一,如果按照一般人所以为的“不用力”去学拳,那肯定也是一辈子入不了门的,所以,杨澄甫先生才会在《太极拳使用法》里说“不用力不对”。
既说“不用力”又说“不用力不对”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之所以会觉得矛盾是由于不知道所谓“不用力”之“力”与“不用力不对”之“力”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的所有语言不仅是第二信号,与所表示的事物并不是一回事,而且往往某些情况是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此外,语言还可以是多义的与省略简称。比如《黄帝内经》既说“喜”是健康因素,又说“喜”是致病因素,其实是在对这些“喜”的叙述中将不同“喜”的定语省略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也是如此。这“不用力”的“力”是不能按照一般所认为的“力”理解的。首先,这“力”是狭义之“力”。人体广义的“力”可以分为人与生俱来本能的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与借助地面反作用力引起往上传递的“力”。太极拳古拳谱、杨氏老谱里几乎所有“气”指的就是这种传递性的“力”。而一般所谓的“力”则是指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太极拳所谓“不用力”之“力”就大致定性而言,就是指这种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是不包括“气”的。
其实,正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年-1921年)在《庄子评语》里所说的“古之所谓气,今则所谓力也”,人类与生俱来本能使用的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古代也是称为“气”的,只是古人在称谓交流中渐渐以“力”完全取代“气”了。为了使得传递性的“力”与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的表述有区别,故而太极拳先人还是以“气”表示传递性的“力”,以“力”表示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活动发生的“力”,并又将“气”分为两种,强度很小的仍然称为“气”,强度很大的则称为“劲”,杨氏老谱就明白反映了这种情况。所以,杨氏老谱有关“力”“劲”“气”各不相同的理论并不是自以为是的标新立异,而是源远流长的。由于古代尤其长一段时间“力”的称谓完全取代了“气”,而太极拳先人所谓的“气”“劲”与“力”其实都是属于这种取代“气”称谓之“力”或者称为广义之“力”的。故而太极拳古拳谱也会出现以这种广义之“力”表示“劲”的情况,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也出现以广义之“力”表示“劲”的情况。杨澄甫先生有的弟子恪信“劲与力大异”,以为古拳谱里“力由脊发”的“力”是“劲”的误写,其实并不是误写,而是以广义之“力”代替“劲”而已。
然而就接近定量分析的定性而言,杨澄甫先生所谓“不用力”之“力”还忽略了部分由于肌肉收缩发生的与骨杠杆有关的“力”。太极拳就动作而言就是“沾黏连随”与“发劲攻击”。“沾黏连随”突出表现于以自己的被动所出现的缓冲,借人之力破坏对方的攻击或者反抗,削弱对方作用力,破坏对方作用力的方向与作用点,使得对方落空形成背势,在这过程中两手臂必须持续保持悬置,虽然必须追求丝毫不使用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主动活动发生的“力”,但手臂这种持续悬置必然是局部肌肉收缩维持的结果,只是这种肌肉收缩与引起骨杠杆活动的肌肉收缩不同,这种肌肉收缩仅仅是维持手臂静态悬置或者说是维持骨杠杆静止形态的肌纤维的等长收缩,引起骨杠杆主动活动的“力”则是肌纤维的拉长收缩与缩短收缩协同形成的。肌肉收缩必然就是“用力”,只是肌纤维等长收缩的“用力”是“静态用力”,肌纤维的拉长收缩与缩短收缩协同形成的“用力”则就是“主动用力”。杨澄甫先生所谓的“不用力”就是将仅仅维持手臂静态悬置的肌纤维等长收缩的“用力”忽略掉了。这种肌纤维等长收缩的“静态用力”在“沾黏连随”中其实是要根据需要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必须是在表现为对外没有方向的、能够被动改变手臂形状的具有弹性阻力的前提下,太极拳须臾不能没有的“掤劲”其实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用力”形成的。杨澄甫先生所谓“不用力”之“力”,就是不仅将传递性之力也就是“气”与“劲”排除在外,还将仅仅维持手臂静态悬置、肌纤维等长收缩的“静态用力”也排除在外,而凡是其它局部肌肉收缩,包括拉长收缩与缩短收缩的“主动用力”、维持手臂形态不变而对外表现为顶抗的等长收缩的“静态用力”就都是杨澄甫先生所谓“不用力”之“力”。
实际上自古以来,“力”与“劲”是没有区别的,将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主动活动发生的“力”称为“力”、将传递性之“力”称为“劲”只能认为是太极拳一家之言,非正脉承传的往往就必然是搞不清楚的。而将仅仅维持手臂静态悬置、肌纤维等长收缩的“静态用力”也排除出“力”那就更加使人感到是不合情理、不科学的了。然而其实科学定量分析是往往有对于次要因素加以忽略的需要,任何科学定量计算都是可以根据精确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需要,按照四舍五入将某些因素忽略不计的,所以,将仅仅维持手臂静态悬置、肌纤维等长收缩的“静态用力”排除在“力”之外是完全科学的、没有语病的。现代不少著名太极拳名家之所以批评“不用力”这句话“有语病”“不科学”就是由于对于这些概念不清楚。
太极拳锻炼就是要这样“不用力”,消除“用力”,使得手臂动作是被由脚而起的“气”由于躯干的活动带动的,不能由局部的“用力”作用动。这样,就会出现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断臂”“空气有阻力”的感觉与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空肩”的感觉。太极拳的“发劲”则就是主动将“劲”作用于别人,不是将“力”作用于别人。然而,仅仅如此还不一定就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被称为“舍己从人”的“沾黏连随”,而“沾黏连随”的奥妙就在于古歌诀所说的“一羽不加”,用杨氏老谱的话说就是“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以应敌”,杨澄甫先生将其称为“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对于对方除了具有弹性缓冲阻力的静止性用力也就是“掤劲”之外是没有任何主动作用力的,或者说是没有“劲点”的,是使人始终感到自己是被动的,是不能使人感到自己有主动的,所以,“沾黏连随”虽然必须有“气”也就是强度很小的“劲”的作用,但这种“劲”的作用仅仅是使得自己借人之力的被动能够“无过不及”的灵活,是不能将“劲”作用于别人的,或者说是不能将这种“劲”用以改变对方动作方向的,不然,就必然会没有“沾黏连随”之“人刚我柔”致“人背我顺”的效果。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明确指出“用劲不对”,准确地说,杨澄甫先生的这句话是针对“沾黏连随”而言的。而太极拳套路最主要就是始终可以模拟体现“沾黏连随”,由此可见,有的名家说太极拳这个手臂动作的“劲点”在这里,那个手臂动作的“劲点”在那里,只能反映对于“沾黏连随”还没有真正懂得。其实,太极拳的“沾黏连随”与“发劲攻击”都是没有“劲点”的。这是因为“沾黏连随”之手臂的弹性缓冲阻力是表现为“支撑八面”就像是“气球”,“气球”自然是没有“劲点”的,所以“沾黏连随”之手臂是没有“劲点”的;而太极拳的“发劲”则更加是强烈“支撑八面”的表现,就像是炸弹爆炸,太极拳“发劲”所谓“专主一方”是指“劲”所碰到而发生的,就像炸弹炸毁了房子并不是炸弹定向爆炸,所以,太极拳的“发劲”也是没有“劲点”的。如果说“发劲”有“劲点”,“支撑八面”就没有了,也就不是太极拳之“发劲”了。我曾经与陈微明先生一系的一些传人交谈,他们就认为“劲点”说是错误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太极拳古拳谱整体思想的,是杨澄甫先生所传下来的“真传”。
太极拳的“沾黏连随”能够实现“人刚我柔”致“人背我顺”而令人匪夷所思,就必然是这样“不用力”的结果;太极拳能够十分放松而具有尤其好的健身益寿效果,这样“不用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学习太极拳是非追求如此“不用力”不可的,太极拳锻炼就是要由不会这样的“不用力”渐渐达到能够合格地这样“不用力”。由此可见,有的名家说“太极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多余的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对于“局部主动之力”或者称为“拙力”而言,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渐渐达到百分之百不用的。然而,太极拳的“沾黏连随”是始终必须有“气”作用的,或者说是始终必须“行气”的,套路表现为“攻击”是必须“用劲”的,而“行气”“用劲”就广义而言,都是“用力”。就套路锻炼而言,其实“行气”练拳体力消耗还是比局部“用力”练拳要大的。这是因为练拳是没有别人之力可借的,不同于推手始终可以借人之力。故而就有“练拳要出汗,推手不要出汗”之说。只是虽然这样练拳体力消耗较大,比“用力”练拳更容易出汗,却绝不会出现气喘吁吁、心跳加剧的情况,因而“不用力”练拳才有更好的促进新陈代谢强健身体之有氧运动的效果。由此也可见,现代有的名家说太极拳不能用所有的“力”,包括“劲”也不能“用”是非常错误的。这样的名家练拳,仔细观察,动作必定不是由下而上整体性的,是肩臂局部用很小力的反映,只是这样的名家自欺欺人不承认“用力”而已,其所谓“不用所有的力,包括劲也不能用”的说法也是违反太极拳古拳谱、杨氏老谱、杨澄甫先生有关论述的,这样的太极拳不可能有太极拳特点之“沾黏连随”与“发劲”的效果,实质上根本不是太极拳。由此也可见有的名家练拳表现为动作都是由下往上涌动就像是波浪,动作的往返都出现圆圈,以为这是太极拳的表现,其实这样的动作始终表现为对别人主动,“沾黏连随”是毫无踪影的,这样的拳怎么能够认为是太极拳呢?总而言之,太极拳所谓“不用力”之“力”具有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概念,就这样的概念而言,合格的太极拳任何时候都是必须“不用力”的,或者说,“不用力”是对的,任何对“不用力”的否定与质疑都是错误的;但就广义之“力”而言,合格的太极拳任何时候又是必须有“行气”之“用力”的,“攻击”是必须由“用劲”之“用力”形成的,因此,说太极拳应该不用所有的“力”、不应该用所有的“劲”是错误的,说“行气”“用劲”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就“沾黏连随”而言,出现对于别人表现为主动“劲点”之“用劲”就是不对的,没有对于别人表现为主动的“用劲”才是对的。不明以上之理,太极拳就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