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太极拳自揽雀尾至合太极七十余式,三丰时所传,即是如此,抑有所变动耶?
答: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为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问:北京练太极拳者,俱是杨家所传,何以形式又略有不同之处?
答:形式虽有不同,其意未尝不同,其所以略有不同之处,据愚意揣测,盖有二端:一昔时师徒之分极严,心有不明不敢多问,而为师者又不肯时演与学者观之,故不能得最准确之姿式;一虽得准确之姿势,。而数传之后,因各人之性情不同,遂无形变改,自不能觉。故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问:然则太极拳之姿势何者为准确,何者非准确,何从而断定之乎?
答:以王宗岳先生所言之立身须中正安舒四字为准。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是也。余所做“太极拳术之十要”,亦为姿势之准则。如头无虚灵顶劲,两面侧摇动,挺胸直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清;转动太快.手法含糊;忽高忽低,两肩乱动;脚步太小,腰不转动,皆失其规矩者。总要中正、安舒,无处不到。十要之意思,均包涵而不漏。此则虽不能至,亦相去不远矣。
问:有人言脚步不可太大,太大则换步不灵,是否?
答:此说亦不错,惟初练架子时,步须开展,总以两腿之一直一屈为准则。如左腿直则右腿屈.所屈之腿,以膝与足尖成一垂线为准,则腰可松下,前后转动。步太小,则腰之转动亦小,对方来势如猛,则无消化之余地,不得不退步矣。如遇路窄无地可退,则无如何。如步稍大,以腰转动,则可化对方之力而还击之。
问:有人言:“架子不可太低",然否?
答:架子低则步大,腰可转动;架子高则步小,腰之转动亦小。其高低总以两腿一直一曲为度,是适中之步。如过于低,则重心下陷,而不能往前,虚实反不能分“太极拳论”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若功夫纯熟之时,·步法、手法均可收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其小者乃由大而来;其高者由低而来,其紧者由松两来;其断者由绵绵而来。如此,则其小者、高者、紧者、断者方有把握。不然,则恐遇紧急时,仍不能随机应变之,步法散乱而不免于穷促也。
问:有人言:“架子不必多练,但习推手即可长功夫”,然否?
答:凡轻视架子者,皆未得架子之规矩精意者也。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
问:有人言:“练太极拳仍须用力者”然否?
答:“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之坚刚内劲系由柔软松开而生练架子愈柔软松开,则长内劲愈速;稍有强硬不松之处,即为长内劲之阻碍。盖松开则两臂容易沉重,不松开则两臂仍是轻浮,是为眀证。余所著“太极拳术”内已论之详矣。凡特此说者,大抵天生有点力量,喜恃其力;或习过硬拳,不肯捨弃,故尚不能坚信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说。虽练太极,终不能得太极最精妙之意也。
问:教者用同一教授之法,而学者之姿式有好有丑,其故何也?
答:其丑者必生硬而有力者也;其好者必柔软而不用力者也。譬如范金者,必以热度使之熔化,方能随心所欲。或使之方,或使之圆,均可如意。若以生硬之金铁,欲硬打成或方或圆之器物,则恐用力甚苦而见功甚迟。故教拳者既令学者用极大之力,使全身生硬而不易于转动,而又欲其姿式之佳善,是欲前而却行也。人之天生气力,譬如生铁,必须使之柔软,久久锻炼,变为精钢。看似柔软,坚刚无比,是为太极拳之内劲。
问:练太极拳时之头部应如何?
答:头容正直,不可低而下视,头低者则精神提不起。-
问:练太极拳时之眼光如何?
答:眼者神之舍也,眼光有时随手而行。眼随手则腰自转动。有时需向前看,所谓左顾、右盼、中定是也。左顾、右盼则腰转可化人之劲;前看则中定,将人放出。久练太极拳,则眼光奕奕有神,神光足者其功夫必深无疑。
问:练太极拳时,口宜闭宜开?
答:参同契去: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太极拳本为动中求静,辅佐静功之法。若张口则呼吸由口,舌燥喉干;闭口舌抵上腭,则自生津液。随时吞咽,是华池之水;为养生之甘露。凡言宜开口者,则太极拳之好处完全失之矣。
问:练太极拳时之腰应如何松?
答曰:松者,非硬往下压之意也。硬压则不易转动,松则转动可如意。“太极拳论”云:腰如车轮,此言其话。又曰:腰如纛,此言其正直。腰不下松、不正直,则臀高耸。不但甚不雅观,而且尾闾必不能中正;神必不能贯顶;力必不能由背脊而发。
问:练太极拳用掌时之手指如何?
答:手指亦宜舒展自然,不可拳屈,又不可太张开,使之硬直。拳屈则气贯不到指尖;硬直则气亦不到。两掌按出时不可太过膝,过膝则失其重心。尝见练太极拳者两掌按出过度,全身倾出,臀后高耸,此式由于脚步太小,腰不能下之故,足不到而手往前探,不但打人不出则己身前倾恐立不稳。打人必须进足贴身,则两手随腰略进,人已跌出,此乃全身之劲也。
问:太极拳之蹬脚分脚亦用力否?
答:太极之腿,乃松弹之劲,非生硬之劲也。
问:练太极时之神气态度应如何?
答: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精意者也。
问:太极拳七十余式之次序必须如此,面亦能变动否?
答:相传之次序如此,其相连接之处亦极自然,故学者当谨守之。譬如一篇好文字,增一字减一字不可。虽然,文字本有无穷的变化,太极拳亦然。若将各式颠倒,其连接之处果能自然,又何尝不可耶?太极拳架子,本是平时练功夫之体,若用时则又何能刻舟求剑,而必依其次序耶?若然则真愚之至矣!
问:君所著之“太极拳术"当可作为准则?
答:何敢云然。不过,余从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时,对于架子之姿式,颇十分注意。著此书时,每式必问过五六次方敢下笔。澄甫先生亦教诲不倦,此书不过代澄甫先生笔述耳。
问:杨澄甫先生现在所练之架子与君所之书,又略有不同者何耶?
答:澄甫先生现在所练之架子,惟第二次琵琶式后又添一搂膝拗步,白蛇吐信之后又将身体屈回如撇身锤后之搬拦锤一样,此则无甚大关系者也。盖若遇地方宽阔之处,左右搂膝拗步本可多打数次,不但左搂膝可加,右搂膝亦可加。琵琶式变搬拦锤,与拗步变搬拦锤,均无不可。至于自蛇吐信之后,澄甫先生教余之时,本未回身。若敌拳来击,吾以左手接其肘,以右拳击其肋下,故稍坐腰即将拳打出,更为简便。两次撇身锤后及弯弓射虎后均系回身,盖已有三次矣。
问:君所增加之长拳,又将反面之式加入,何耶?
答:若讲练功夫,练太极拳已足,长拳本可不练。余因人身之运动,似宜左右平均发育,故将反式加入。诸君以此长拳作体育运动之法观之可也。
问:太极拳架子,如搂膝拗步必将手往后转一大圈,然后向前打出,如此迂缓何能应敌?
答:太极拳之各式均系圆圈。盖求其松开圆满全身转动,此所以练体也。若求其用,岂能拘定形式。譬如三百六十一度之浑圆体,用时仅用一度或半度,均无不可,而练体则不可不求其圆满。若应敌时亦照练体之迂缓,此真笨伯之流矣。
问:老辈练拳之意思虽不能见,亦有所闻否?
答:闻扬少侯先生说露禅老先生练单鞭下势时,以制钱一枚置于地上,可以用口衔起?又可以以肩靠人之膝,其腰之下如是。班侯先生练拳之时,或面现喜包而冷笑·或忽作怒容
而发喊。是所谓带喜怒者也。此则功夫深到而自然显之于外者,非勉强而可学者也。